第23章 炉火与暗流

关灯
寒冬将至,嬴政的“支持”如同双刃之剑,既是资源也是枷锁。

    公子欣必须在咸阳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将“忠孝勤政”的人设贯彻到底,同时利用这难得的“合法”资源,为渭南的根基和未来的生路添砖加瓦,更要未雨绸缪,应对严冬与暗处的杀机! 少府工丞陈大人(陈恪)的到来,如同在渭南这锅即将沸腾的水中投下了一块明矾。

    他表面上一丝不苟,对公子欣恭敬有加,对推广曲辕犁、勘察小型水利点(灞水支流)尽心尽力,拿着少府的图纸和标准,指导百工坊的工匠们改进工艺,提升效率。

    他带来的少府标准度量衡器,更是让百工坊的生产走向规范化。

    这一切,都符合他“协理农工”的职责,也符合公子欣“务实”、“学习”的表象。

     然而,他锐利的目光却无时无刻不在审视着渭南的一切: 靖安营的训练强度(远超普通县卒)。

     项离那毫不掩饰的煞气和与士卒同吃同住的统兵方式(非秦军正统)。

     流民安置点井然有序背后透露出的组织力 公子欣每日处理政务到深夜的“勤勉”。

     百工坊深处那几座炉温明显更高的“试验”冶铁炉(借口打造更耐用的农具部件)。

     他的报告,如同最精确的刻刀,将渭南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公子欣的“异常”之处,通过黑冰台之外的隐秘渠道(少府直属),源源不断送往咸阳赵高案头。

    芍药(温婉如旧,眼神却更显幽深)和牡丹(风情依旧,与陈恪的“专业交流”似乎格外多)的存在,更让县衙内外如同布满了无形的蛛网。

     面对陈恪的审视和咸阳可能的猜疑,公子欣的应对策略是将“忠孝勤政”做到极致,用无可指摘的“民生工程”包裹住自己的真实意图。

     他召集了百工坊的木匠、泥瓦匠和几位有盘炕经验(来自燕赵流民)的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