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舌尖上的根基

关灯
!”蒙毅夹起一筷子,入口鲜香脆嫩,远超水煮或羹汤的寡淡,“公子此法,不仅解民生之需,更开饮食之新风!此‘炒’字,当记一功!” 很快,“炒”艺在渭南流传开来。

    铁锅、植物油、精盐、加上大棚产出的鲜菜或易于储存的菘菜(白菜)、干菌、肉片、鸡蛋…百工坊的工匠们甚至琢磨出了双耳铁锅和长柄锅铲的标准样式。

    县衙的食堂、靖安营的伙房、乃至一些手头宽裕的流民家庭,都飘荡起了热油爆香和翻炒的诱人声响与香气。

    食物的丰富与美味,极大地提升了士气,凝聚了人心,也让“渭南青天”的名声更加深入人心。

     公子欣深谙“忠孝”之道。

    他将盐场命名为“报恩盐场”,将冬日大棚命名为“思源暖窖”,并亲笔写下详细的《灞水煮盐法》与《暖窖营造及冬日种菜纪要》,连同新产出的雪盐数石、暖窖中采摘的第一篮鲜嫩冬葵,以八百里加急,送往咸阳! 奏章中,他情真意切: “此盐此菜,皆赖父皇隆恩所赐铁料、钱帛,方能成事!儿臣不敢居功,唯思报效父皇洪恩于万一!” “灞水苦卤,竟化雪盐;寒冬腊月,得见青蔬。

    此非人力,实乃父皇德泽感召天地!儿臣特名‘报恩’、‘思源’,以彰父皇圣德!” “献上盐蔬之法,若于宫中或北疆将士御寒有所裨益,则儿臣幸甚!万望父皇保重龙体,此盐略减齑味,此蔬稍解油腻,伏乞父皇笑纳!” 这一手,将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再次包装成对始皇的拳拳孝心与对帝国的赤胆忠心。

    那白花花的盐、绿油油的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渭南的冬日,不再只有肃杀与严寒。

     盐场灶火日夜不熄,白烟袅袅,雪盐堆积如山。

     暖窖内春意盎然,绿蔬生机勃勃。

     县衙食堂飘散着炒菜的油香,靖安营的士卒们捧着加了盐、偶尔还能见到油花和菜叶的粟米饭,吃得满嘴流油,干劲十足。

     芍药的身体在精心调养下渐渐恢复,她默默地管理着暖窖的账目和产出,眼神沉静而专注。

     牡丹则成了“炒菜大师傅”,在县衙小厨房里研究新菜式,脸上多了几分踏实的光彩。

     项离彻底恢复,每日带着靖安营操练,吼声震天,气力更胜从前! 蒙毅将渭南的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的天平已彻底倾斜。

    他提笔,给兄长蒙恬和远在咸阳的皇帝,写下了他亲眼见证的、一个截然不同的公子欣。

     公子欣站在盐场的高坡上,望着远处忙碌的盐工、炊烟袅袅的村落、以及靖安营校场上腾起的尘烟。

    他抓起一把新制的雪盐,任由那晶莹的颗粒从指缝间滑落。

     盐是根基。

     菜是生机。

     炒锅里的烟火气,是人心。

     而人心所向,便是通往巴蜀、通往未来的…通天大道! 喜欢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请大家收藏:()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