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磨刀之功与人心之秤

关灯
这番实在话打动了王老栓。

    他终于在村边一块贫瘠的坡地上种下了红薯。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许多观望的农户也开始悄悄模仿。

    林川趁势组织流民中的种植能手,成立了简单的“农技互助会”,交流经验,红薯的种植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改良、本土化。

     然而,资源的有限始终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流民数量增加,开垦的土地和收获的粮食依然紧张。

    一次,负责管理粮储的丫丫发现,仓库里的薯干少了一小袋。

    经过查问,是一个新来的流民妇人,为了给生病的孩子熬粥,偷偷拿的。

     如何处理?按刚立的规矩,偷盗应驱逐。

    但妇人哭诉孩子病重,情有可原。

    流民中出现了分歧,有人同情,有人认为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林川没有独断,他召集了周文远、几位长者以及石头等核心成员共同商议。

    最终,决定网开一面,但要求妇人以日后加倍劳作偿还,并由“互助会”出面请懂些草药的流民为其孩子治病。

    同时,林川再次强调了规矩的严肃性,宣布下不为例。

     这件事,让众人看到了规矩之外的“人情”,也体会到“公议”的力量。

    林川在其中的平衡与决断,让他的领导力超越了单纯的“能人”层面,多了几分令人信服的公正与温度。

     夜深人静时,林川常与父亲周文远交谈。

    周文远看着儿子日渐沉稳的面容,既欣慰又担忧:“虎子,你做的这些事,爹看不懂,但觉得是好事。

    只是,树大招风,爹怕你……” “爹,我明白。

    ”林川望着星空,“以前只想咱俩活命。

    可现在,看到石头、丫丫他们,看到王老栓那样的乡亲,就觉得,一个人活下来不算活,让更多的人有条活路,这世道或许才能有点盼头。

    ”这番话,标志着他内心“小我”到“大我”的觉醒已趋完成。

     张溥再次传来消息,府衙那边的暗流暂时被李县令顶住,但清军斥候的活动愈发频繁,甚至与外围的乡勇发生过一次短暂接触,虽未造成伤亡,但警报已经拉响。

     林川知道,磨刀的阶段即将结束,真正的考验,或许很快就要到来。

    他必须让脚下的根基,更加牢固。

     (第十一章完)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