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弦上春秋和酒瓶子
关灯
小
中
大
1994年春夏时节
日子像溪尾镇无名小河里的水草,悠悠荡荡,陈野从小班上学期变成下学期的小朋友了,身高没见长多少,但那个西瓜头下的眼神,似乎更“老干部”了。
幼儿园的生活依旧充满了鸡飞狗跳的“大事”,但对陈野来说,最大的变化发生在音乐教室——更准确地说,发生在小李老师那把老旧吉他上。
凭借前世那点三脚猫的吉他记忆和成年人的理解力,陈野学起吉他来,速度快得让小李老师都啧啧称奇。
那些小班孩子觉得拗口的乐理符号比如高音谱号、四分音符,在陈野眼里跟看1+1=2差不多。
李老师教的《小星星》、《粉刷匠》几首简单儿歌,他几乎是听一遍示范,自己摸两下琴弦,就能像模像样地弹出来,虽然指法还略显生涩,节奏也偏慢,但胜在音准和那份莫名的“老成”感。
小李老师,这位幼儿园里难得的文艺青年,会弹吉他、会唱歌、还会组织文艺汇演,简直像发现了璞玉,她本身音乐底子就不错,看陈野这架势,觉得是棵好苗子,教得也更上心了。
从简单的和弦按法,到基础的扫弦节奏型,再到一点点简单的乐理知识比如调式、拍子,陈野就像一块干海绵,悄无声息地吸收着。
“陈野,你看,这个是C和弦,手指这样放…对,食指按这里,中指这里…手腕放松…”午休时间或者自由活动,小李老师常常会单独留陈野在教室一会儿。
“嗯。
”陈野小脸严肃,乌溜溜的眼睛盯着琴弦,小胖手努力地张开,按着对他来说还有点宽大的品格。
“扫弦的时候,手腕带动,不要太用力,像这样…沙沙沙…”小李老师示范着。
“沙…沙沙…”陈野模仿着,动作有点僵硬,但声音比最初的“弹棉花”悦耳多了。
“对,就是这样。
陈野,你学东西真快!”小李老师由衷地赞叹。
陈野内心毫无波澜:上辈子被小萱吐槽“弹得像弹棉花”的时候,可没少练… 光会弹儿歌显然不能满足陈野的“野心”。
他开始缠着小李老师问一些更深的东西。
“小李老师,怎么让《小星星》听起来不一样?变快?或者…加点别的音?”他眨着“求知”的大眼睛。
“哦?你想改编曲子?”小李老师有些惊讶,更多的是惊喜, “原来这样叫改变曲子呀,我是觉得改变一下听起来会不会更好听一些” “可以啊,我们可以试试变个节奏,或者加个简单的分解和弦伴奏…” 于是,小李老师开始给陈野“开小灶”,讲一些简单的编曲思路,比如如何给旋律配和弦,如何改变节奏型营造不同情绪。
这对一个小班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但陈野听得极其认真,小脑袋一点一点的,时不时还提出几个让小李老师都愣一下的“专业”问题比如:“那如果我想让它听起来更…难过一点,用什么和弦?”。
理论需要实践。
幼儿园后院,那个被几棵盘根错节老榕树笼罩的僻静角落,就成了陈野的“秘密音乐实验室”。
这里浓荫匝地,蝉鸣是天然的背景音,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是最好的和声。
除了偶尔飞过的麻雀,很少有人打扰。
陈野抱着对他而言依旧显大的吉他,坐在树根凸起形成的天然“凳子”上,小眉头微蹙,开始他的“创作”或者说,魔改搬运实验。
他首先瞄准了记忆里那些旋律简单、洗脑性强的儿歌。
《小小花园》?原版太温吞。
他试着加快扫弦速度,在副歌“挖呀挖呀挖”的地
幼儿园的生活依旧充满了鸡飞狗跳的“大事”,但对陈野来说,最大的变化发生在音乐教室——更准确地说,发生在小李老师那把老旧吉他上。
凭借前世那点三脚猫的吉他记忆和成年人的理解力,陈野学起吉他来,速度快得让小李老师都啧啧称奇。
那些小班孩子觉得拗口的乐理符号比如高音谱号、四分音符,在陈野眼里跟看1+1=2差不多。
李老师教的《小星星》、《粉刷匠》几首简单儿歌,他几乎是听一遍示范,自己摸两下琴弦,就能像模像样地弹出来,虽然指法还略显生涩,节奏也偏慢,但胜在音准和那份莫名的“老成”感。
小李老师,这位幼儿园里难得的文艺青年,会弹吉他、会唱歌、还会组织文艺汇演,简直像发现了璞玉,她本身音乐底子就不错,看陈野这架势,觉得是棵好苗子,教得也更上心了。
从简单的和弦按法,到基础的扫弦节奏型,再到一点点简单的乐理知识比如调式、拍子,陈野就像一块干海绵,悄无声息地吸收着。
“陈野,你看,这个是C和弦,手指这样放…对,食指按这里,中指这里…手腕放松…”午休时间或者自由活动,小李老师常常会单独留陈野在教室一会儿。
“嗯。
”陈野小脸严肃,乌溜溜的眼睛盯着琴弦,小胖手努力地张开,按着对他来说还有点宽大的品格。
“扫弦的时候,手腕带动,不要太用力,像这样…沙沙沙…”小李老师示范着。
“沙…沙沙…”陈野模仿着,动作有点僵硬,但声音比最初的“弹棉花”悦耳多了。
“对,就是这样。
陈野,你学东西真快!”小李老师由衷地赞叹。
陈野内心毫无波澜:上辈子被小萱吐槽“弹得像弹棉花”的时候,可没少练… 光会弹儿歌显然不能满足陈野的“野心”。
他开始缠着小李老师问一些更深的东西。
“小李老师,怎么让《小星星》听起来不一样?变快?或者…加点别的音?”他眨着“求知”的大眼睛。
“哦?你想改编曲子?”小李老师有些惊讶,更多的是惊喜, “原来这样叫改变曲子呀,我是觉得改变一下听起来会不会更好听一些” “可以啊,我们可以试试变个节奏,或者加个简单的分解和弦伴奏…” 于是,小李老师开始给陈野“开小灶”,讲一些简单的编曲思路,比如如何给旋律配和弦,如何改变节奏型营造不同情绪。
这对一个小班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但陈野听得极其认真,小脑袋一点一点的,时不时还提出几个让小李老师都愣一下的“专业”问题比如:“那如果我想让它听起来更…难过一点,用什么和弦?”。
理论需要实践。
幼儿园后院,那个被几棵盘根错节老榕树笼罩的僻静角落,就成了陈野的“秘密音乐实验室”。
这里浓荫匝地,蝉鸣是天然的背景音,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是最好的和声。
除了偶尔飞过的麻雀,很少有人打扰。
陈野抱着对他而言依旧显大的吉他,坐在树根凸起形成的天然“凳子”上,小眉头微蹙,开始他的“创作”或者说,魔改搬运实验。
他首先瞄准了记忆里那些旋律简单、洗脑性强的儿歌。
《小小花园》?原版太温吞。
他试着加快扫弦速度,在副歌“挖呀挖呀挖”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