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山的儿子

关灯
五万,甚至更高的价格。

    ” “我爸爸十六岁那年,我爷爷得了场重病去世了。

    长兄为父,就这样我爸就退学了,回到村里当记分员,就是专门给村里每天做工的人登记分数,那个年代叫大锅饭的年代,估计珊珊都没听过。

    ” 林珊珊轻声问:是的,那后来呢? 后来,大家看到了希望的火种,就拼命的去夺取。

    詹晓阳点头,这个时候村里的青壮年不限于本地区收古董,再者说放在整个大潮汕地区也没啥古董呀,毕竟文化和历史在那摆着。

     “他们就开始往外省走,他们去了福建、去了江西、去了洛阳、去了西安等等。

    他们出门一趟基本在一个做月左右,收到货后就会即可回到村里,然后把收到的货摆在茶几上。

    这个时候村里的庄头,还有台湾客,香港客就会集中上门看货。

    ” “他们看完货品后就会叫价,价高者得。

    这个环节很像现在的拍卖会的。

    而我最喜欢在这个时候钻进去。

    ” “你小屁孩钻进去干嘛?”郑世林问道。

     “我进去是看他们对古董的品头论足,这里面可好玩了。

    老实本份的人说的话和出的价格比较合理;而有些人则会把这个物件说的一文不值,甚至双簧都演出来了,目的是把价格打的最低。

    还是利字当头嘛。

    ” 他抓起一把花生米:那时候我爸跟我一个堂叔公也是大队书记凑了五百元,去了江西的鹰潭收货。

    就这500块,前后去了20多天的车费食宿费用,还收了12件过来。

     “这12件货一共卖了5万左右,后来听我爸说,有一件货自己没把握好,被庄头坑了,不然卖的还多。

    ” “我那时候八九岁吧,那是我第一次对钱有了印象。

    那是八几年只有5元面值,几万块钱整整有两大皮箱。

    ” “就这样村子脱贫致富了,村里重新给大家分了宅基地建新房。

    我们村是在88年前后修建了像华西村那样的三层小洋楼,还修了水泥村道、篮球场、市场等等。

    ” “而这个时候,我们村被外面的人称为古董村。

    在我们当地,或者大潮汕,甚至是珠三角,港台客的古董圈,说起新石村,很多都知道甚至去过。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同学们静静地聆听着,甚至不忍去打断詹晓阳的诉说,因为他们从眼神里了看到了光。

     “我老爸后来带起了我二叔和三叔,也用赚到的钱修了三栋小楼,兄弟叁一人一栋。

    还帮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成了家,村里人都很称赞他,我也很敬佩他。

    ” 田楚联感慨:你爸爸真了不起。

     是啊,詹晓阳眼神柔和,他也常教我做人要像大山一样厚道。

     “有机会,我一定会带各位去我家乡做客的。

    ”詹晓阳起头跟少年团们碰了下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