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年的双百卷与钓鱼刊
关灯
小
中
大
—前世他也听老周提过《中国钓鱼》,说那是钓鱼人的“启蒙课本”,可那时候他满脑子都是“装备好才钓得好”,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没用,老周借他杂志看,他翻了两页就扔在一边,连里面的调漂技巧都没仔细看。
现在想想,要是那时候能静下心来看看杂志,再结合实践练基本功,也不至于走那么多弯路。
接下来的半个月,陈遇每天放学都要去家属院的传达室问一句:“有没有我的杂志?”传达室的王大爷每次都笑着说:“还没呢,再等等,邮局寄东西没那么快。
”他也不着急,每天晚上还是雷打不动地练抛竿——现在十竿里能有八竿准确抛进搪瓷盆,手腕的力气也控制得越来越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要么缠线,要么抛偏。
六月初的一个傍晚,陈遇刚练完抛竿,王大爷就举着个牛皮纸信封朝他喊:“陈遇!你的杂志到啦!”他赶紧跑过去,接过信封,手指能摸到里面杂志的纸张,有点粗糙,却让他心里暖暖的。
回到家,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是本三十二开的杂志,封面是淡蓝色的,印着一幅钢笔插画——一个老人坐在河边钓鱼,竹鱼竿弯成了漂亮的弧度,旁边写着“中国钓鱼1986年第3期”。
杂志的纸张是普通的新闻纸,印刷不算精致,有些字的墨色还不均匀,可里面的内容却让陈遇挪不开眼。
开篇是《全国钓讯:长江流域鲫鱼钓获量创新高》,里面写了不同地区的钓鱼季节特点;中间有篇《传统钓法之浅水草洞调漂技巧》,配着简单的插图,讲的是如何根据水深调整浮漂的间距,正好和他现在用的七星漂有关;最后还有篇《钓鲫心得:天气对鱼口的影响》,说阴天比晴天鱼口好,早上和傍晚比中午鱼口活跃。
陈遇坐在炕边,借着煤油灯的光,把杂志翻了一遍又一遍,连广告都没放过。
母亲端着鸡蛋羹进来,看见他看得入迷,笑着说:“别看得太晚,明天还要上学呢。
”“娘,这杂志可有用了,”陈遇指着那篇调漂技巧,“上面说浅水草洞钓鲫,要让两颗漂在水面,五颗沉在水里,这样鱼吃饵时送漂更明显,我明天去河沟试试。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是周末,陈遇起了个大早,带着竹竿、杂志和母亲准备的干粮,和莉莉一起去了村东的河沟。
他按照杂志上说的,调整了七星漂的间距,让两颗漂浮在水面,五颗沉在水里,然后选了个水草茂盛的草洞,轻轻把线抛进去——这次抛得格外准,锡皮坠沉底后,两颗鹅毛漂稳稳地浮在水面,像两颗小小的白玉珠。
“你今天抛得比以前更准了!”莉莉蹲在旁边,手里拿着陈遇的杂志,正翻看里面的插画。
陈遇盯
现在想想,要是那时候能静下心来看看杂志,再结合实践练基本功,也不至于走那么多弯路。
接下来的半个月,陈遇每天放学都要去家属院的传达室问一句:“有没有我的杂志?”传达室的王大爷每次都笑着说:“还没呢,再等等,邮局寄东西没那么快。
”他也不着急,每天晚上还是雷打不动地练抛竿——现在十竿里能有八竿准确抛进搪瓷盆,手腕的力气也控制得越来越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要么缠线,要么抛偏。
六月初的一个傍晚,陈遇刚练完抛竿,王大爷就举着个牛皮纸信封朝他喊:“陈遇!你的杂志到啦!”他赶紧跑过去,接过信封,手指能摸到里面杂志的纸张,有点粗糙,却让他心里暖暖的。
回到家,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是本三十二开的杂志,封面是淡蓝色的,印着一幅钢笔插画——一个老人坐在河边钓鱼,竹鱼竿弯成了漂亮的弧度,旁边写着“中国钓鱼1986年第3期”。
杂志的纸张是普通的新闻纸,印刷不算精致,有些字的墨色还不均匀,可里面的内容却让陈遇挪不开眼。
开篇是《全国钓讯:长江流域鲫鱼钓获量创新高》,里面写了不同地区的钓鱼季节特点;中间有篇《传统钓法之浅水草洞调漂技巧》,配着简单的插图,讲的是如何根据水深调整浮漂的间距,正好和他现在用的七星漂有关;最后还有篇《钓鲫心得:天气对鱼口的影响》,说阴天比晴天鱼口好,早上和傍晚比中午鱼口活跃。
陈遇坐在炕边,借着煤油灯的光,把杂志翻了一遍又一遍,连广告都没放过。
母亲端着鸡蛋羹进来,看见他看得入迷,笑着说:“别看得太晚,明天还要上学呢。
”“娘,这杂志可有用了,”陈遇指着那篇调漂技巧,“上面说浅水草洞钓鲫,要让两颗漂在水面,五颗沉在水里,这样鱼吃饵时送漂更明显,我明天去河沟试试。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是周末,陈遇起了个大早,带着竹竿、杂志和母亲准备的干粮,和莉莉一起去了村东的河沟。
他按照杂志上说的,调整了七星漂的间距,让两颗漂浮在水面,五颗沉在水里,然后选了个水草茂盛的草洞,轻轻把线抛进去——这次抛得格外准,锡皮坠沉底后,两颗鹅毛漂稳稳地浮在水面,像两颗小小的白玉珠。
“你今天抛得比以前更准了!”莉莉蹲在旁边,手里拿着陈遇的杂志,正翻看里面的插画。
陈遇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