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星河为证,文明永燃然

关灯
火星一号基地的观测台上,艾拉举着全息相机,将地球与火星同框的画面定格——夜空中,蓝色的地球像一颗温润的宝石,红色的火星如一块炽热的玛瑙,两颗星球在宇宙中遥遥相望,中间是人类用勇气与智慧搭建的“文明桥梁”。

    此时,基地内正举行一场特殊的“星际文明展”,展柜里陈列着来自地球的珍贵物品:昆仑基地的第一块方舟密钥复制品、亚马逊雨林的抗辐射小麦种子、撒哈拉沙漠的首块光伏板碎片,还有孩子们绘制的“星河家园”畅想画。

     “这些不仅是物品,更是人类文明重生的见证。

    ”艾拉对着前来参观的新一批宇航员说,她的手指拂过展柜玻璃,眼中满是敬畏,“从地球烬土到火星绿洲,我们走了整整五年,每一步都离不开联盟的团结,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坚守。

    ” 与此同时,地球昆仑基地的航天指挥中心内,林野正主持“木星探测计划”的启动会议。

    大屏幕上,木星的气态轮廓与周边卫星的轨道清晰可见,探测器“方舟七号”的设计图正逐页展示——这艘探测器将搭载更先进的生态循环系统和星际通讯设备,计划在木星的卫星“欧罗巴”上寻找液态水和生命痕迹。

    “欧罗巴的冰层下可能存在海洋,这是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重要方向。

    ”林野指着屏幕上的冰层影像,“我们不仅要在宇宙中寻找新的家园,更要探索文明存在的意义。

    ” 会议间隙,林野收到了来自文明大学的视频通讯。

    画面中,小米和阿里正带领学生们调试“星际生态模拟舱”,舱内模拟了火星、欧罗巴等星球的极端环境,用于测试作物的适应性。

    “林先生,我们培育的‘星河小麦’已经能在零下20℃的环境中生长了!”小米兴奋地展示着舱内的幼苗,“未来,它可以成为欧罗巴基地的主要粮食!”看着孩子们朝气蓬勃的脸庞,林野想起了自己初到昆仑时的模样——那时的他,也曾带着这样的热情与期待,在废墟中寻找希望。

     半年后,“方舟七号”探测器在全球瞩目下发射升空。

    当火箭穿过地球大气层,向着木星方向飞去时,全球各基地的人们都聚集在全息屏幕前,挥舞着联盟旗帜。

    探测器的舷窗上,印着一行字:“以星河为证,文明永不熄灭”,这是所有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共同的信念,也是人类对宇宙的庄严承诺。

     此时的火星一号基地,已完成第三次扩建。

    新建成的“星际农业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