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无声的惊雷

关灯
谕中! 他整理了一下衣袍,沉声道:“开中门,准备香案接旨。

    ” 前来宣旨的并非张阿难那样的心腹大太监,而是一个面生的年轻内侍,神色倨傲,宣读口谕时声音尖利: “陛下问:吴王李恪,闭门思过期间,坊间忽起流言,言尔府中工坊,所行非止制皂,更有异动。

    尔当自省,可有行差踏错,授人以柄?陛下令尔,即刻上书自辩,陈情事实,不得有误!” 口谕的内容看似给了辩解的机会,但那“异动”、“授人以柄”的用词,以及限时“即刻上书”的命令,都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问责意味。

    结合刚刚出现的揭帖,这几乎就是一道催命符! 年轻内侍宣读完,皮笑肉不笑地看着李恪:“吴王殿下,陛下的意思,您可听明白了?这自辩书,还请尽快,奴婢也好回宫复命。

    ” 压力,如同实质般从四面八方挤压而来。

    流言蜚语,恶毒揭帖,再加上皇帝这明显带着怀疑的质询,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要将他牢牢困死。

     王德和周围的仆从早已面无人色,瑟瑟发抖。

     李恪却在那巨大的压力下,反而彻底冷静了下来。

    他甚至对那内侍露出了一个平静的笑容:“有劳中官奔波。

    本王明白了,这就书写自辩陈情书,还请中官稍候片刻。

    ” 他转身走回书房,步伐稳健,背影挺直。

     对方这一套组合拳,狠辣而迅速,几乎不给他喘息之机。

    但他并非全无准备。

    这些时日的“蛰伏”与“读书”,并非全然无用。

     他铺开纸张,研墨提笔,略一思索,便落笔书写。

    他没有在“巫蛊”这等莫须有的罪名上过多纠缠,那只会越描越黑。

    也没有痛哭流涕地诉冤,那只会显得软弱。

     他的自辩书,开篇先以极其恭谨的语气,感谢父皇的训诫与给予辩解的机会。

    接着,他坦然承认“净垢皂”工坊确实存在,但强调此举完全是为了遵循父皇“自行设法”的谕令,弥补用度,且所有工序皆在府内,合法合规,绝无任何“异动”。

    他甚至将工坊的日常运作、物料来源、产出用途都写得清清楚楚,坦荡得令人意外。

     然后,笔锋一转,他开始陈述近日遭遇:先是京兆府等三司无端查问,他已据理力争,将其驳退;如今又有匿名揭帖污蔑,散布流言。

    他将揭帖上的内容简要复述,并未添油加醋,却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恶毒。

     写到这里,他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