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柳暗花明
关灯
小
中
大
内侍带着李恪那份措辞巧妙的自辩陈情书离开了吴王府,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死寂与等待。
府中上下,从王德到最底层的仆役,都屏息凝神,仿佛稍有动静,便会引来灭顶之灾。
工坊彻底停工,小院门扉紧闭,连烟火气都断绝了。
李恪依旧每日待在书房,但不再抄录经史子集,而是铺开了一张巨大的大唐疆域草图,在上面写写画画,标注着山川地形、主要城池、乃至周边部族的分布。
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西北与东北方向。
吐谷浑、薛延陀、高句丽……这些名字在他笔下标出,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他在为那份关于“边患”的策论做准备,或者说,是在为自己寻找下一个可能展现“价值”的切入点。
肥皂带来的风波让他明白,小打小闹的“奇技淫巧”虽能生财,却也极易引来觊觎和攻击,唯有在军国大事上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洞察力,才能真正获得立足的资本。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流逝,一日,两日……坊间的流言在官府的弹压下似乎稍有平息,但那股暗涌的恶意并未消散。
直到第三天傍晚,天色将暮未暮之时,一阵与往常不同的、沉稳而有力的马蹄声在吴王府门外停下。
紧接着,是禁军士兵略显紧张的行礼声。
王德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进书房,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与惶恐:“王爷!宫……宫里又来人了!是张阿难,张公公亲自来了!” 张阿难?皇帝身边最心腹的内侍首领?李恪瞳孔微缩,瞬间放下了手中的笔。
是福是祸,就在此刻了! 他整理了一下并无需整理的衣袍,深吸一口气,稳步走出书房,来到前厅。
张阿难果然站在那里,身后跟着两名小内侍,手中并未捧着圣旨,而是捧着一个覆盖着黄绸的托盘。
他面色平静,眼神古井无波,看到李恪出来,微微躬身:“老奴参见吴王殿下。
” “张公公有礼。
”李恪还礼,目光扫过那托盘,心中猜测着其中是何物。
“陛下有口谕。
”张阿难直起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前厅,“吴王李恪,闭门期间,能安守本分,专心向学,朕心甚慰。
前次所呈策论,虽有疏狂,然心系国
府中上下,从王德到最底层的仆役,都屏息凝神,仿佛稍有动静,便会引来灭顶之灾。
工坊彻底停工,小院门扉紧闭,连烟火气都断绝了。
李恪依旧每日待在书房,但不再抄录经史子集,而是铺开了一张巨大的大唐疆域草图,在上面写写画画,标注着山川地形、主要城池、乃至周边部族的分布。
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西北与东北方向。
吐谷浑、薛延陀、高句丽……这些名字在他笔下标出,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他在为那份关于“边患”的策论做准备,或者说,是在为自己寻找下一个可能展现“价值”的切入点。
肥皂带来的风波让他明白,小打小闹的“奇技淫巧”虽能生财,却也极易引来觊觎和攻击,唯有在军国大事上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洞察力,才能真正获得立足的资本。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流逝,一日,两日……坊间的流言在官府的弹压下似乎稍有平息,但那股暗涌的恶意并未消散。
直到第三天傍晚,天色将暮未暮之时,一阵与往常不同的、沉稳而有力的马蹄声在吴王府门外停下。
紧接着,是禁军士兵略显紧张的行礼声。
王德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进书房,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与惶恐:“王爷!宫……宫里又来人了!是张阿难,张公公亲自来了!” 张阿难?皇帝身边最心腹的内侍首领?李恪瞳孔微缩,瞬间放下了手中的笔。
是福是祸,就在此刻了! 他整理了一下并无需整理的衣袍,深吸一口气,稳步走出书房,来到前厅。
张阿难果然站在那里,身后跟着两名小内侍,手中并未捧着圣旨,而是捧着一个覆盖着黄绸的托盘。
他面色平静,眼神古井无波,看到李恪出来,微微躬身:“老奴参见吴王殿下。
” “张公公有礼。
”李恪还礼,目光扫过那托盘,心中猜测着其中是何物。
“陛下有口谕。
”张阿难直起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前厅,“吴王李恪,闭门期间,能安守本分,专心向学,朕心甚慰。
前次所呈策论,虽有疏狂,然心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