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过往一

关灯
当时农村普遍都是这样,没有计划生育,所以大家都是敞开生。

     家里4、5个小孩常见,8、9个也不稀奇,这是当时的时代特色。

     小的时候,每个家庭都是挺苦的。

     毕竟还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进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公社-大队-生产队模式,大家在集体干活,靠公分计价过日子。

     西南地区山区丘陵地形多,耕地面积少,人口又相对密集,结果是僧多粥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凡小孩多的家庭,每年结算下,口粮极少,全靠杂粮来凑,一年中能敞开肚皮吃个饱饭的日子,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杨志才印象最深的就是红薯稀饭,当然是大米少红薯多的那种。

     自从红薯收获后,几乎每家都会打一口地窖,专门用于存储红薯的。

     于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最不缺的就是红薯稀饭,或者加玉米面的红薯糊糊。

     吃到人心怀恐惧,吃得人看到红薯心里不自觉的打个寒颤。

     就像醉酒厉害的人,第二天看见空酒瓶时的惊觉,一样的感受。

     虽然贫穷,但是杨志才的童年确实非常充实。

     村庄门前两条河,一条小河是50年代后期集老百姓之力挖出的百里引水灌溉工程--百里渠,水深3-4米,渠宽10米左右。

     对于水性较好的孩子来说,这是畅游的“长江”。

     另一条河没有名字,长大才知道是嘉陵江的一条小支流,河床很宽,常年流水。

     他小时候还看到过放排和木船运货,河水清澈,也是玩水的好去处,大小皆宜。

     同村的小孩很多,就在夏日的玩水和冬日的流动坝坝电影中,杨志才终于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当时,家里还有一件大事发生,他大哥杨志平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考上了师范院校。

     其实他大哥的成绩很好,为了走出农村,才报取了最稳当的师范。

     这在村里面是一件大好事,加上大都沾亲带故,没有后世的升学宴,就是村头村尾碰面真诚的恭喜和夸赞。

     让杨志才幼小的心里隐约有点明白读书的意义。

     喜欢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请大家收藏:()重生后,我的乡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