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以工代赈,初现峥嵘

关灯
*** **第七章:以工代赈,初现峥嵘** 茉莉的商队留下了宝贵的物资和一份沉甸甸的期待后,离开了渔村。

    那几箱铁料、粮食和布匹,对于正在萌芽阶段的林浩势力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村子的变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着。

     有了铁料,林浩立刻指导村民在简陋的炉窑中尝试锻打。

    最初只是修补工具,打造一些简单的锄头、柴刀。

    但很快,在他的图纸(用木炭画在平整沙地上)和讲解下,几个原本就会些打铁手艺的村民,开始尝试制作更精良的鱼叉,甚至……枪头。

     虽然只是最朴素的扁菱形枪头,需要安装在硬木杆上,但相比削尖的竹竿,已是质的飞跃。

    第一批十个铁枪头打造完成时,那支小小的“新军”士气大振。

     林浩将铁枪优先分配给了训练最刻苦、队列最整齐的几人,作为奖励,也刺激其他人更加努力。

     “看见了吗?服从命令,努力训练,就能获得更好的武器,更大的活命机会!”林浩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回荡。

    物质的激励,远比空口白话更有力。

     粮食的输入,使得林浩可以实施下一步计划——“以工代赈”。

     他宣布,凡是参与村子公共建设的人,无论是修屋、筑墙、挖渠、造船,除了基本口粮外,每天还能额外获得一条鱼或等量的粮食作为报酬。

    而对于那些新投靠来的、一无所有的浪人和流民,这更是他们获得安身立命之本的唯一途径。

     命令一出,整个村子的劳动力被高效地动员起来。

    不再是过去那种懒散被动的状态,而是充满了主动性的忙碌。

    因为多劳动,就能多吃饱,家人就能过得更好。

    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在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李明月和那个略通文墨的村老之子,被林浩赋予了新的任务:登记造册。

    他们用毛笔(来自茉莉带来的礼物)和自制的粗糙纸张(尝试用树皮、破布纤维制作,效果很差,但勉强可用),开始记录村中的人口、劳力、物资收支。

     “管理,始于数据。

    ”林浩对似懂非懂的两人说道,“只有清楚我们有多少人,多少粮,多少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原始的户籍和账簿制度,开始在这个渔村萌芽。

     林浩自己则投入了更多精力在“技术研发”上。

     他将硫磺、硝石、木炭的提纯和研磨工艺做了改进,并严格规定了混合地点(远离火源、通风的海边礁石区)和操作规范,安全性大大提高。

    虽然产量依旧很低,但制成的黑火药威力更稳定。

     他甚至尝试用陶土烧制了几个中空的球形陶罐,内部放入铁钉、碎瓷片,填满火药,做成最原始的手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