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里正家的门槛

关灯
鸡叫头遍时,李二柱就醒了。

     灶房里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他娘正蹲在灶台前生火,手里攥着两根细柴,划了好几下火折子都没点着。

    李二柱凑过去,接过火折子轻轻吹了吹,火苗地窜起来,映亮了他娘眼角的红血丝。

     醒了?他娘声音还有点哑,锅里馏了昨晚剩的玉米饼,垫垫肚子。

     李二柱嗯了声,目光落在灶台上——昨天那个黑屏的手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豁口的粗瓷罐,里面盛着半罐糙米。

    他摸了摸口袋,钱包和身份证也没了,只有裤兜里揣着的半截打火机,是昨晚慌乱中没丢掉的。

     二柱,他娘往灶膛里添着柴,等会儿见了里正,说话客气点。

    咱现在是寄人篱下,得懂规矩。

     知道了娘。

    他应着,心里却打鼓。

    里正这词儿,他只在古装剧里听过,说白了就是村长。

    可这光绪年间的村长,跟现代的村干部能一样吗? 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李老实扛着锄头走进来,背后还跟着个半大孩子,梳着冲天辫,手里攥着个红布包。

    二柱,收拾妥当了?这是俺孙儿狗剩,让他领你们去里正家。

     那孩子怯生生地抬头,看了李二柱一眼又赶紧低下头,小手把红布包攥得更紧了。

    李老实拍了拍孩子的头:这是李二柱和他娘,你叫叔和婶就行。

     叔...婶...狗剩声音细得像蚊子哼。

     李二柱蹲下来,从怀里摸出块水果糖——这是他昨天揣在兜里,准备赶集时吃的。

    糖纸在晨光里闪着亮,狗剩的眼睛一下子直了。

    拿着吧,甜的。

     孩子怯生生地接过去,飞快地剥了糖纸塞进嘴里,腮帮子鼓鼓的,露出点笑容。

    李老实哈哈笑起来:这娃,见了糖就走不动道。

    里正家就在村西头那棵老榆树下,青砖瓦房,好认。

     临走时,李二柱往褡裢里塞了两个玉米饼。

    他娘从炕席底下摸出个布包,打开一看,是她攒了半辈子的银镯子——这是当年嫁过来时带的嫁妆,昨天慌乱中竟没弄丢。

    带上这个,见了里正家的,递过去,多少是个心意。

     李二柱想说不用,可看着他娘坚定的眼神,还是把布包揣进了怀里。

     跟着狗剩往村西头走,李二柱才算真正看清了这个年代的李家坳。

    土路两旁是土坯墙,墙头上爬着牵牛花,几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扛着锄头往村外走,见了他们都停下脚步打量,眼神里带着好奇。

     那是谁家的?面生得很。

     听李老实说,是昨晚来的外乡人,想在咱村落户。

     议论声不大,却句句钻进李二柱耳朵里。

    他娘紧紧攥着他的袖子,脚步都有些发飘。

    李二柱放慢脚步,轻声说:娘,别怕,咱又不偷不抢。

     说话间,就到了老榆树下。

    那青砖瓦房确实扎眼,院墙是用碎石砌的,门口还蹲着两个石狮子,虽然雕工粗糙,却透着股威严。

    狗剩指着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