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阿阁三重阶”及“杞梁妻”的故事
关灯
小
中
大
性的悲剧:“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 2.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西北有高楼”:在中国文化中,“西北”常与秋风、萧瑟、荒凉之感相联系。
这座高楼既是实景,也是歌者与诗人内心孤高、寂寞精神世界的象征。
它“上与浮云齐”,象征着一种高洁、超然,但也意味着与世俗的疏离。
“阿阁三重阶”: 字面义:指带有四面曲檐的华丽楼阁,并有三重台阶通向其上。
这显示了楼阁的崇高与庄严,非寻常百姓所能居,暗示了歌者(或所象征的理想)身份的高贵。
象征义:这三重台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阻隔和距离。
它将歌者(理想的化身)与世俗世界(包括诗人自己)隔离开来,可望而不可即,营造出一种深邃的距离美和追寻的艰难。
3.诗的深层意义 知音难遇的永恒悲叹:这是全诗的灵魂。
诗人听懂了歌者的悲苦,但他自己也正是这茫茫人世中的孤独者。
他的“伤知音稀”,既是为歌者悲伤,也是为自己、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者发出的呐喊。
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关于理解与孤独的深刻共鸣。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那高入云端的高楼和美妙的弦歌,象征着人生的理想、精神的追求和美。
而诗人站在楼下仰望聆听,则代表了现实中的个体对理想的向往与追寻。
两者之间的“距离”,正是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超越性的解脱愿望:结尾“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是悲剧情感的一次升华。
既然在污浊的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和理解,那么不如一同离开,去寻找一个纯粹的、自由的理想境界。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突围与救赎。
总结来说,《西北有高楼》通过一个“听曲感怀”的瞬间,构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艺术世界。
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楼上歌女的故事,更是东汉末年在乱世中彷徨的知识分子,对于知音难觅、理想破灭的集体哀歌。
其中“阿阁三重阶”所营造的崇高而孤寂的意象,正是这种精神困境最完美的写照。
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那份关于孤独、理解和追寻的共通情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题外引申故事 “杞梁妻”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着名且影响深远的传说,它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原型和雏形。
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诗人用“杞梁妻”来比喻那座高楼上弹唱的歌者,意在说明其歌声的悲切感人,足以与这个经典悲剧故事中的哀伤相提并论。
下面为您详细讲述这个故事的演变和内涵。
一、故事的起源与演变 “杞梁妻”的故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上经历了层层演化和丰富。
1.先秦时期:史实的雏形 故事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
这是一个相对简洁的历史记载,而非传说: 人物:齐国的大将杞梁(名殖,字梁),在攻打莒国的战役中英勇战死。
情节:齐庄公回国时,在郊外遇见了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
杞梁妻认为郊外不是正式的吊唁场所,这不合于礼,于是拒绝了齐庄
” 2.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西北有高楼”:在中国文化中,“西北”常与秋风、萧瑟、荒凉之感相联系。
这座高楼既是实景,也是歌者与诗人内心孤高、寂寞精神世界的象征。
它“上与浮云齐”,象征着一种高洁、超然,但也意味着与世俗的疏离。
“阿阁三重阶”: 字面义:指带有四面曲檐的华丽楼阁,并有三重台阶通向其上。
这显示了楼阁的崇高与庄严,非寻常百姓所能居,暗示了歌者(或所象征的理想)身份的高贵。
象征义:这三重台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阻隔和距离。
它将歌者(理想的化身)与世俗世界(包括诗人自己)隔离开来,可望而不可即,营造出一种深邃的距离美和追寻的艰难。
3.诗的深层意义 知音难遇的永恒悲叹:这是全诗的灵魂。
诗人听懂了歌者的悲苦,但他自己也正是这茫茫人世中的孤独者。
他的“伤知音稀”,既是为歌者悲伤,也是为自己、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者发出的呐喊。
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关于理解与孤独的深刻共鸣。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那高入云端的高楼和美妙的弦歌,象征着人生的理想、精神的追求和美。
而诗人站在楼下仰望聆听,则代表了现实中的个体对理想的向往与追寻。
两者之间的“距离”,正是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超越性的解脱愿望:结尾“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是悲剧情感的一次升华。
既然在污浊的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和理解,那么不如一同离开,去寻找一个纯粹的、自由的理想境界。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突围与救赎。
总结来说,《西北有高楼》通过一个“听曲感怀”的瞬间,构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艺术世界。
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楼上歌女的故事,更是东汉末年在乱世中彷徨的知识分子,对于知音难觅、理想破灭的集体哀歌。
其中“阿阁三重阶”所营造的崇高而孤寂的意象,正是这种精神困境最完美的写照。
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那份关于孤独、理解和追寻的共通情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题外引申故事 “杞梁妻”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着名且影响深远的传说,它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原型和雏形。
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诗人用“杞梁妻”来比喻那座高楼上弹唱的歌者,意在说明其歌声的悲切感人,足以与这个经典悲剧故事中的哀伤相提并论。
下面为您详细讲述这个故事的演变和内涵。
一、故事的起源与演变 “杞梁妻”的故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上经历了层层演化和丰富。
1.先秦时期:史实的雏形 故事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
这是一个相对简洁的历史记载,而非传说: 人物:齐国的大将杞梁(名殖,字梁),在攻打莒国的战役中英勇战死。
情节:齐庄公回国时,在郊外遇见了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
杞梁妻认为郊外不是正式的吊唁场所,这不合于礼,于是拒绝了齐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