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ā“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关灯
期的大量文献。

    他依据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等官私着述,撰成《三国志》。

     2.对曹操写《武帝纪》的正统认识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曹魏的皇帝列入“纪”(如《武帝纪》),而将蜀汉、东吴的君主列入“传”(如《先主传》、《吴主传》)。

    这明确体现了他的“尊魏为正统”的史学立场。

     标题:直接称曹操的传记为《武帝纪》,这是帝王本纪的规格。

     笔法:在记述曹操的事迹时,虽然也记录其功绩与过失,但整体上是以开国皇帝的规格来书写的,承认其政治和法律地位的合法性。

    这是由西晋政权的法统来源所决定的,陈寿身为晋臣,必须采取这一立场。

     三、裴松之与“裴注” 1.裴松之简介 裴松之(372年-451年),南朝宋着名史学家。

    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的《三国志》过于简略,于是命令学识渊博的裴松之为之作注。

    裴松之搜集了海量史料,最终完成了名为《三国志注》的宏篇巨着,后世简称“裴注”。

     2.裴注的创作背景与意义 创作背景:宋文帝旨在于文化上有所建树,而《三国志》行文简洁,许多重要事件语焉不详。

    裴松之受命“采三国异同”为之作注,其目的并非传统的解释字词,而是补充史实、考辨异同。

     裴注的特点与方法:裴松之的注法开创了史注的新体例,主要有四个方面: 1.补阙:补充陈寿原有但未记载的重要史实。

     2.备异:罗列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供读者参考辨别。

     3.惩妄:对明显的错误记载进行辩驳和批评。

     4.论辩:对某些史实和人物进行考辨和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

     裴注的意义: 史料价值:裴松之引用了超过200种魏晋时期的着作,其中绝大部分后世都已失传。

    正是依靠“裴注”,这些珍贵史料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