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hē(呵)“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关灯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选自《老子》,此处阿读“hē”,通“呵”,斥责的意思。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是《老子》(即《道德经》)中一句充满辩证智慧的名言。

    它虽然简短,却触及了道家思想的核心。

     一、原文、翻译与意义 1.原文出处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十章》。

    让我们看一下完整的上下文节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2.现代汉语翻译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恭敬的应答“唯”与怠慢的应答“阿”,这两者之间相差能有多少呢? “唯”:古代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恭敬的应答声,声音短促清脆,表示顺从。

     “阿”:同“诃”,或作“呵”,是怠慢、敷衍、甚至带有呵斥意味的应答声。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良与丑恶,这两者之间相差又有多大呢?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尽管有上述思考)但人们所畏惧的(权威、礼法),我也不能不畏惧。

     “荒兮,其未央哉!”:(这世间的道理)茫茫无边啊,好像没有尽头! 3.要表达的核心意义 老子通过这句反问,旨在表达以下几层深刻含义: 消解世俗价值的绝对对立:在世人看来,“唯”与“阿”(恭敬与怠慢)、“善”与“恶”是截然相反、价值判断分明的行为。

    但老子却指出,它们的差别其实很小,甚至是相对的。

    这种差别很多时候只是表面的、人为规定的,而非本质的、绝对的。

     揭示价值的相对性:一个行为是“善”是“恶”,一种态度是“恭”是“倨”,往往取决于观察的视角和当时的标准。

    今天被认为是“善”的,明天可能被视为“恶”;在此地是“恭敬”的,在彼地可能就成了“谄媚”。

     批判形式化的礼教:老子生活在周代礼乐制度逐渐僵化、流于形式的时代。

    他认为,过于强调“唯”与“阿”这种外在的、形式化的礼节区分,会让人失去内心的淳朴和真诚。

    他引导人们超越这些表面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去探寻背后那个统一、永恒的“道”。

     二、《老子》的创作背景与创作者介绍 1.创作者: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陈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

    他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因此博学多闻,通晓古今之变。

     他是一位神秘的隐士型哲学家,关于他的生平记载甚少,最着名的传说便是他晚年见周朝衰微,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