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德风所披伏暗潮

关灯
各国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

    齐国主动让利,鲁国贵族眼见实益,亦欣然参与。

    通往甯母的道路上车马络绎不绝,一片繁荣景象。

    南疆诸国闻讯,对比楚人需以政治依附换取的有限利益,人心自然权衡。

    楚人的金帛攻势,在齐国构建的这张互利共赢的商业网络面前,效力大减。

     对外风波暂平,管仲的目光转向国内。

    霸业既成,齐国府库充盈,然奢靡之风亦随之暗长。

    桓公虽未大肆挥霍,然其宫室用度已渐增,赏赐臣下动辄千金。

    上行下效,国都临淄城内,贵族竞富,豪奢宴饮之事日增。

     一日,管仲于街市巡视,见一老者于寒风中售卖薪柴,衣衫褴褛。

    问之,乃城郊农户,因赋税徭役沉重,不得已弃农砍薪。

    管仲默然,归府后即召大司田、大司徒等重臣。

     “外患虽亟,内弊为本。

    ”管仲神色严峻,“今府库之财,源于盐铁之利,源于百姓之赋。

    若上奢靡而下凋敝,譬如蓄水于漏舟,终将倾覆。

    请诸公随我奏明君上,重申‘相地而衰征’之法,检核田亩,均平赋役,严禁额外摊派。

    同时,奏请君上颁行《俭约令》,自宫廷始,削减冗费,禁绝长夜之饮、逾制之舆。

    ” 朝堂之上,桓公闻奏,初时面露不豫。

    正值志得意满之际,却要节用敛奢,颇觉扫兴。

    然见管仲态度坚决,鲍叔牙、宁戚等老臣亦纷纷附议,言及“民心乃霸业根基”,方才勉强准奏。

     《俭约令》颁行,震动临淄。

    虽贵族间多有怨言,然百姓称颂。

    管仲更以身作则,其相府用度一减再减,车马服饰皆从简朴。

    一场可能从内部腐蚀霸业根基的风潮,被暂时遏制。

     然而,真正的隐忧,却来自管仲最无法轻易触及的领域——宫闱深处。

     桓公年事渐高,诸公子皆已成人。

    长子公子无亏为卫姬所出,然非嫡子;嫡子公子昭(即后来的齐孝公)贤明有德,颇得管仲、鲍叔牙等重臣青睐,然其母郑姬已逝,失于内援;另有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等,其母族皆为国中强族,暗结党羽,窥伺储位。

     葵丘盟誓中“无易嫡子”的条款,固然是对外宣言,亦是对内的约束。

    管仲数次向桓公进言,请早定公子昭之位,以安国本。

    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