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徐国沦陷的警示与临淄的拖延
关灯
小
中
大
宋、鲁,晓以唇亡齿寒之理,迫其出实兵助战,而非壁上观望!”
而以一些世袭贵族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则持反对意见。
他们本就对连年对外用兵消耗家族财富不满,此刻更惧与强楚决战。
“大王三思!楚国势大,兵锋正盛。
我国新遭大丧,实不宜再启大战端。
不若暂避其锋,固守本土,待休养生息后,再图后举。
”言下之意,竟是主张放弃淮泗利益,龟缩自保。
桓公听着堂下争吵,头昏脑胀。
他觉得鲍叔牙说得对,该打;又觉得隰朋说得稳,该稳妥地打;听到贵族们说固守,似乎也有道理,能免去风险……他再次陷入了巨大的犹豫和摇摆之中。
竖貂、易牙侍立一旁,见状悄声对桓公道:“大王,诸位大臣皆是为国着想,所言皆有理。
只是这大军一动,耗费钱粮无数,万一有失……况且,鲍大夫年事已高,岂能再经沙场劳顿?隰司行亦已疲惫不堪。
此事关系重大,不如……再详加斟酌?” 这番话,看似调和,实为拖延。
桓公本就难以决断,闻言更是摆手:“容寡人再思之,再思之……”宝贵的决策时间,就在这“再思之”中飞速流逝。
朝堂上的争吵与拖延,给了公子无亏及其党羽绝佳的活动机会。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国难当前,正是攫取兵权、积累威望的天赐良机。
公子无亏一改往日或骄横或阴沉的姿态,穿上素服,每日入宫向桓公请安,言辞恳切地表达对父君身体的担忧和对国事的关切。
他绝口不提争位之事,反而大肆宣扬“国难当头,父子同心,兄弟戮力”的论调。
在桓公又一次为南境兵事烦恼时,公子无亏突然跪地叩首,声泪俱下:“父王!儿臣见父王为国事如此忧劳,心如刀割!儿臣虽不才,亦愿效仿先贤,为父分忧!请父王允准儿臣,不必领大军,只求一偏师,南下助王子成父将军一臂之力!儿臣必身先士卒,扬我国威,纵然战死沙场,亦不负父王之子、姜姓之名!” 这番表演,极其精彩。
在竖貂、易牙不失时机的帮腔下,深深打动了年老昏聩、渴望亲情慰藉的桓公。
他看着这个“勇武孝悌”的长子,再对比那个整日跟在鲍叔牙身后、显得有些文弱的太子昭,心中的天平不禁又倾斜了几
他们本就对连年对外用兵消耗家族财富不满,此刻更惧与强楚决战。
“大王三思!楚国势大,兵锋正盛。
我国新遭大丧,实不宜再启大战端。
不若暂避其锋,固守本土,待休养生息后,再图后举。
”言下之意,竟是主张放弃淮泗利益,龟缩自保。
桓公听着堂下争吵,头昏脑胀。
他觉得鲍叔牙说得对,该打;又觉得隰朋说得稳,该稳妥地打;听到贵族们说固守,似乎也有道理,能免去风险……他再次陷入了巨大的犹豫和摇摆之中。
竖貂、易牙侍立一旁,见状悄声对桓公道:“大王,诸位大臣皆是为国着想,所言皆有理。
只是这大军一动,耗费钱粮无数,万一有失……况且,鲍大夫年事已高,岂能再经沙场劳顿?隰司行亦已疲惫不堪。
此事关系重大,不如……再详加斟酌?” 这番话,看似调和,实为拖延。
桓公本就难以决断,闻言更是摆手:“容寡人再思之,再思之……”宝贵的决策时间,就在这“再思之”中飞速流逝。
朝堂上的争吵与拖延,给了公子无亏及其党羽绝佳的活动机会。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国难当前,正是攫取兵权、积累威望的天赐良机。
公子无亏一改往日或骄横或阴沉的姿态,穿上素服,每日入宫向桓公请安,言辞恳切地表达对父君身体的担忧和对国事的关切。
他绝口不提争位之事,反而大肆宣扬“国难当头,父子同心,兄弟戮力”的论调。
在桓公又一次为南境兵事烦恼时,公子无亏突然跪地叩首,声泪俱下:“父王!儿臣见父王为国事如此忧劳,心如刀割!儿臣虽不才,亦愿效仿先贤,为父分忧!请父王允准儿臣,不必领大军,只求一偏师,南下助王子成父将军一臂之力!儿臣必身先士卒,扬我国威,纵然战死沙场,亦不负父王之子、姜姓之名!” 这番表演,极其精彩。
在竖貂、易牙不失时机的帮腔下,深深打动了年老昏聩、渴望亲情慰藉的桓公。
他看着这个“勇武孝悌”的长子,再对比那个整日跟在鲍叔牙身后、显得有些文弱的太子昭,心中的天平不禁又倾斜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