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公子元树帜、楚东征受挫与鲁廷暗潮

关灯
莒地之会的微弱星火,并未立刻形成燎原之势,但其汇聚的力量却如同地下运行的岩浆,在不断积蓄着喷发的能量。

    而公子元的正式表态,则仿佛向这躁动的岩浆中投入了一颗火种。

     公子元在接到莒地之会的反馈,并权衡利弊良久后,终于做出了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

    他不再满足于暗中观望和派代表与会,而是亲自离开了相对安全的隐匿之地,移驻至田穰苴势力范围内的某一处更为隐蔽但易于联络的堡垒。

     此举意义非凡。

    他公开发布檄文,痛斥公子潘“弑兄篡位、割地媚楚、暴虐害民”三大罪状,宣布自己身为先桓公之子,不忍见社稷倾覆、黎民涂炭,将挺身而出,召集忠义之士,“清奸佞、复齐纲”。

     檄文虽未明确自立为君,但其意图已昭然若揭。

    这面“公室正统”的旗帜一经竖起,立刻产生了效果。

     原本还在犹豫观望的许多齐国旧贵族、离散官吏,乃至部分地方豪强,仿佛找到了主心骨。

    他们或许对公子元本人能力有所怀疑,但其身份是无可挑剔的。

    投奔公子元,不再是简单的造反,而是“拨乱反正”,具有了政治上的正确性。

    前往投靠的人员和物资明显增多,反抗力量的联盟得到了实质性的加强和“正名”。

     田穰苴等实力派对此表示欢迎,他们需要这面旗帜来凝聚人心。

    但同时,内部的主导权问题也开始微妙浮现。

    公子元及其带来的谋士,自然希望掌握更多决策权;而田穰苴等拥有实际兵马的将领,则更倾向于保持军事自主。

    联盟的内部,在共同目标之下,开始出现新的张力。

    如何协调各方,整合力量,成为摆在反抗阵营面前的新课题。

     与此同时,楚国的东征大军在淮泗流域的进展,并非如战报上传回郢都的那般一帆风顺。

     初期,楚军凭借强大军力,确实横扫了一些弱小部族和城邦,迫使其臣服纳贡。

    然而,当他们进逼至一个名为“徐”的方国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顽强抵抗。

     徐国并非一流强国,但其民风彪悍,且地处淮水要冲,城防较为坚固。

    更重要的是,徐君深知楚人来意绝非纳贡那么简单,乃是意在吞并。

    面临亡国之祸,徐国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