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穰苴夺粮、楚廷争锋与晋使南来

关灯
安。

     狐偃的任务比赵衰更为艰巨:既要试探卫国对楚国的态度,又要尽可能争取卫国对晋国未来事业的理解,至少保持善意中立,最好能暗中提供一些对公子元反抗军的间接支持。

     狐偃抵达卫都楚丘,凭借其老练的外交手腕和重耳日渐增长的名望,成功获得了卫文公的接见。

    会谈中,狐偃不再像赵衰那样含蓄,而是更为直接地分析了楚国的威胁,并强调了晋国稳定的重要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卫侯,”狐偃诚恳道,“楚乃虎狼之国,贪得无厌。

    今乱齐慑宋,下一步,其兵锋若北向,卫当其冲也。

    晋虽内有忧患,然终将平定。

    我主重耳,贤名播于天下,若得返国,必与中原诸侯戮力同心,共御外侮。

    卫与晋,唇齿相依。

    今齐公子元,举义兵抗暴楚,此正中原恢复之机。

    卫若能在道义、或微末物资上略加援手,便是为将来社稷安宁,多一份保障。

    ” 卫文公年老谨慎,虽被说动,但不敢轻易许诺。

    然而,狐偃的到访本身,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石子,再次搅动了中原各国对晋国未来的预期。

    一些卫国有识之士开始私下与狐偃接触,表达对重耳的看好。

     狐偃的这次出使,虽未取得立竿见影的实际援助,却成功地在卫国乃至中原士大夫阶层中,进一步传播了“晋难将平,公子重耳可依”的印象,为重耳未来的政治行动积累了重要的外交资本。

     马陉的粮草暂时缓解了反抗军的饥渴,却也彻底暴露了其存在和实力,迫使公子潘和其背后的楚国势力不得不更加重视这股“癣疥之疾”。

     楚廷关于东征的争论,暂时以僵持告终,但矛盾并未解决,楚国的力量被牢牢钉在东南。

     晋国使者的南北穿梭,则像无声的宣言,预示着北方一股新的力量即将登上争霸的舞台。

     所有的暗流都在加速奔涌。

    齐国的内乱,已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逐渐演变为牵动天下格局的核心漩涡之一。

    第三十五章在局部行动的成功与更大层面的战略博弈中结束,预示着下一轮更大规模的冲突已迫在眉睫。

     喜欢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