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晋文初立

关灯
南方珍稀的象牙、犀角、珍珠等贡品,来到了楚王的宫殿。

    使者言辞恭谨,表达了越国对楚国的“仰慕”和“臣服”之意,希望能与强大的楚国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

     楚成王和令尹子文接待了使者,态度颇为玩味。

    他们自然看得出越国此举,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其世仇吴国而来的。

    吴国近年来北交中原,势头渐起,令越国深感不安,故而想引楚国为奥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子文对楚成王低声道:“大王,越地偏远,其民悍勇而未开化,得其地不足以为益,得其民不足以为用。

    然,吴国日渐坐大,其心叵测。

    扶植越国以牵制吴国,使其两国相互争斗,无暇北顾,于我大楚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可厚赐越使,允其所谓,结其欢心。

    ” 楚成王深以为然,于是厚赏越使,并承诺楚国将是越国的朋友。

    越使满意而归。

     这次看似不起眼的外交往来,标志着吴越地区的矛盾开始与中原霸权的博弈产生了微弱的联系。

    楚国轻描淡写的一步闲棋,却在东南埋下了更为复杂的祸根。

    越国得到了大国的模糊承诺,底气似乎足了一些,而吴国,则对越国与楚国的接触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晋国决定对卫国用兵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中原。

    各国反应不一。

    鲁国、曹国等惴惴不安;郑国依违其间;而被定为目标的卫国,则举国恐慌。

     在这巨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中,一种新的需求正在各国君主和贵族间悄然滋生:他们迫切需要能够理解这复杂局势、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的人才。

    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家或治国能臣,而是能够洞察天下大势,精通外交谋略,善于利用各国矛盾,为自己国家争取最大利益的策士。

     一些原本寂寂无名的布衣之士,开始凭借对局势的独特分析和犀利口才,行走于诸侯之间,兜售自己的计策。

    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学派和理论体系,但纵横家、谋略家的雏形,已然在这战火纷飞、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下,开始孕育和萌芽。

    思想的活跃,往往与社会的剧变相伴相生。

    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正伴随着兵车的隆隆声,一步步逼近。

     喜欢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