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风起城濮

关灯
,确受楚王厚待,亦有‘退避三舍’之语。

    今日若断然拒绝,天下诸侯会如何看待主公?必言主公忘恩负义,得势便不认旧情。

    于霸业不利。

    ” 他看向晋文公:“然,若真退让三舍,则我军所占地利尽失,将士疑虑,亦恐挫伤锐气。

    两难之境也。

    ”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晋文公身上。

    这是一个关乎道义与利益的重大抉择。

     晋文公沉默片刻,目光扫过帐下群臣,最终缓缓起身,声音沉稳而有力:“楚君之言,固然是计。

    然,寡人昔日于楚,确有‘他日若与君上交兵,当退避三舍’之诺。

    岂可因今日之势强而自食其言?失信于天下,其祸远甚于一战之失利!”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况且,我军退避,非为怯战。

    一则可向天下昭示我晋国重信守诺,楚王无道,我则有礼,彼骄我谦,士气在我!二则,楚军见我后退,必以为我怯懦,其骄横之气复生,反而可能轻敌冒进。

    三则,城濮以南地理,我等早已勘察,纵然后退三舍,亦有可据守之佳地!退,并非败退,而是换一个更有利于我之战场,引蛇出洞,后发制人!” 他看向先轸:“先轸大夫,你以为如何?” 先轸眼中满是钦佩之色,拱手道:“主公英明!退避三舍,一石三鸟!臣以为,非但应退,退时更需井然有序,示敌以弱,诱其来追!” “好!”晋文公断然下令,“传令全军,明日拔营,向后撤退九十里!各军需交替掩护,徐徐而退,辎重先行,精锐断后,务必保持阵型整肃,不可自乱阵脚!” 翌日,晋军开始后撤。

    消息传到楚军大营,诸将先是愕然,随即不少人大喜过望。

     “大王!晋军果然退了!重耳还是怕了我军兵威!”斗椒兴奋不已,“请大王下令,即刻追击,必可大破晋军!” 一些将领也摩拳擦掌,认为晋军撤退必是阵脚混乱,正是追击的良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楚成王和子文登上巢车,远远观望晋军撤退的情形。

    但见晋军队伍虽然后移,却旌旗不乱,车马行列井然有序,断后的部队戒备森严,丝毫不露败象。

     子文眉头紧锁:“大王,晋军退而不乱,章法严谨,恐非真怯,乃是有意示弱诱我。

    重耳身边有狐偃、先轸等能臣,岂会不知后退之险?此中必然有诈。

    ” 楚成王沉吟不语。

    他内心极度渴望一场胜利来洗刷连日来的耻辱,但晋军从容的后撤又让他心生疑虑。

     就在这时,几路斥候纷纷来报:“报——晋军撤退途中,丢弃部分破损旌旗及老旧辎重于路旁!”“报——晋营旧址发现埋锅造饭之土灶数量锐减,似兵力有所缩减!”“报——抓获晋军落单士卒,言其军中因后退之事,颇有怨言,士气不振!” 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如同毒药般慢慢侵蚀着楚王的判断。

    尤其是晋军“丢弃”的物资和“减少”的灶坑,强烈地暗示着晋军是在仓促或窘迫下撤退。

     斗椒等人更是不断请战:“大王!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