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早市的温度与“慢”下来的时光

关灯
在鹤岗的第三天,楚凡决定再次潜入这座城市的日常,去感受那些在网络标签之下,依然蓬勃跳动的生命节律。

    他去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室内农贸市场。

     与哈尔滨站前市场的喧嚣国际化不同,这里的氛围更为本土和质朴。

    摊位上堆放着附近农村运来的土豆、白菜、萝卜,品相或许不算最佳,却带着泥土的清新。

    卖干调的区域,各种颜色的香料和菌菇干货散发出混合的、浓郁的生活气息。

    活禽区的声音、鱼摊上冰块的反光、以及熟食区卤味的香气,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温暖的市井画卷。

     楚凡在一个卖粘火勺(一种东北粘豆包)的摊位前停下,看着摊主老太太熟练地包着馅料,忍不住买了两个。

    刚出锅的粘火勺软糯滚烫,里面的豆沙馅甜得恰到好处。

    他站在摊位边,和老太太闲聊。

     “阿姨,生意还好吗?” “就那样呗,老主顾多。

    ”老太太头也不抬,“够吃够喝就行。

    这地方,图个安稳。

    ” “安稳”,这个词再次出现。

    在快速发展的洪流中,鹤岗似乎被动地选择了一种“慢”下来的节奏。

    这种“慢”里,有失落,但也有一种被迫从竞争中抽身后,对生活本真的回归与坚守。

     午后,他漫无目的地穿行在城市的街巷。

    他看到一些旧厂房被改造成了仓库或者小型加工厂,依旧在发挥着余热;看到一些临街的店铺虽然顾客不多,但店主依旧耐心地守着;看到几个老人在社区的空地上,慢悠悠地打着太极,或者围着石桌下象棋。

    他们的脸上,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平静。

     他走进一家看起来很有年头的理发店,老师傅用的还是老式的推子和剪刀,动作不紧不慢,收费低廉。

    楚凡并非要理发,只是借口问问路。

    老师傅热情地给他指了方向,还顺便聊了几句天气。

     这种人与人之间不设防的、温和的交流,是在大城市匆忙人流中难以体验到的。

    鹤岗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