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东一条路的旧梦与“啤酒盖”的滋味
关灯
小
中
大
在牡丹江的第三天,楚凡决定放缓脚步,去品味这座城市更日常的肌理。
他来到了东一条路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保存着大量中东铁路时期的建筑,俄式的木刻楞、砖石结构的小楼,带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只是岁月在其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他行走在这些老房子之间,看着那些改建成的咖啡馆、小酒吧或依旧作为民居使用的窗口晾晒的衣物,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沙俄工程师的交谈、日本殖民时期的喧嚣,以及无数普通市民在此生活的琐碎声响。
这里没有哈尔滨中央大街那种精心修饰的华丽,而是一种更真实、更生活化的历史沉淀,带着些许落寞,却也坚韧地存活于当下。
在一个街角,他看到一位老人在卖一种当地特色的烤食,叫做“烤冷面”。
这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冷面,而是将压制的冷面片在铁板上烤制,刷上酱料,打入鸡蛋,再卷上香肠、葱花等,外皮酥脆,内里软糯,香气扑鼻。
楚凡买了一个,站在寒风里边走边吃,这种粗犷而美味的小吃,瞬间拉近了他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下午,他的探索转向了味觉的另一个角落。
他听闻牡丹江有一种非常本地化的饮品——“花河啤酒”。
他找到一家看起来颇有年头的小酒馆,推门进去,里面光线昏暗,坐着几位显然是老主顾的市民。
他要了一瓶花河啤酒,老板递过来的还是一个需要用瓶起子(俗称“啤酒盖”)打开的绿色玻璃瓶。
清脆的开启声,仿佛一个时代的注脚。
啤酒的味道清爽凛冽,带着淡淡的麦芽香气,虽不如大品牌啤酒那般醇厚,却有一种独特的、属于本地工厂的朴实风味。
旁边一位独自小酌的大爷看他是个生面孔,主动搭话:“小伙,外地来的?尝尝咱这‘花河’,别的地方可没有这个味儿喽。
” 大爷告诉他,花河啤酒厂曾是牡丹江的骄傲,如
他来到了东一条路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保存着大量中东铁路时期的建筑,俄式的木刻楞、砖石结构的小楼,带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只是岁月在其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他行走在这些老房子之间,看着那些改建成的咖啡馆、小酒吧或依旧作为民居使用的窗口晾晒的衣物,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沙俄工程师的交谈、日本殖民时期的喧嚣,以及无数普通市民在此生活的琐碎声响。
这里没有哈尔滨中央大街那种精心修饰的华丽,而是一种更真实、更生活化的历史沉淀,带着些许落寞,却也坚韧地存活于当下。
在一个街角,他看到一位老人在卖一种当地特色的烤食,叫做“烤冷面”。
这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冷面,而是将压制的冷面片在铁板上烤制,刷上酱料,打入鸡蛋,再卷上香肠、葱花等,外皮酥脆,内里软糯,香气扑鼻。
楚凡买了一个,站在寒风里边走边吃,这种粗犷而美味的小吃,瞬间拉近了他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下午,他的探索转向了味觉的另一个角落。
他听闻牡丹江有一种非常本地化的饮品——“花河啤酒”。
他找到一家看起来颇有年头的小酒馆,推门进去,里面光线昏暗,坐着几位显然是老主顾的市民。
他要了一瓶花河啤酒,老板递过来的还是一个需要用瓶起子(俗称“啤酒盖”)打开的绿色玻璃瓶。
清脆的开启声,仿佛一个时代的注脚。
啤酒的味道清爽凛冽,带着淡淡的麦芽香气,虽不如大品牌啤酒那般醇厚,却有一种独特的、属于本地工厂的朴实风味。
旁边一位独自小酌的大爷看他是个生面孔,主动搭话:“小伙,外地来的?尝尝咱这‘花河’,别的地方可没有这个味儿喽。
” 大爷告诉他,花河啤酒厂曾是牡丹江的骄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