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延边印象 · 图们江的晨雾与阿里郎的旋律

关灯
列车在长白山麓的丘陵地带穿行,窗外的景致与黑龙江的平原旷野有了微妙的不同。

    山势更加连绵,森林更加茂密,虽仍是冬季的素白主调,但空气似乎更加清冽甘醇。

    当“延吉”的站牌出现在眼前时,一种全新的气息瞬间包裹了楚凡。

     这是一种混杂着泡菜、米酒与冰雪的清甜,又带着鲜明异域情调的气息。

    车站的广播用汉语和朝鲜语交替播放,街上的招牌大多是双语的,甚至朝鲜语更为醒目。

    行人的面孔带着些许不同的特征,交谈声中夹杂着柔韧起伏的朝鲜语。

    这里,就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楚凡在延吉市靠近人民公园的地方找了一家家庭旅馆住下。

    老板娘是一位热情的朝鲜族阿妈妮,用带着口音的汉语招呼他,房间干净温暖,带着淡淡的草席香气。

     安顿下来后,他迫不及待地走上街头。

    延吉市规模不大,但充满活力。

    他首先被“延大网红弹幕墙”所吸引——一整面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色彩跳跃的双语招牌,在夜晚亮起灯时,如同一个二次元世界与现实街景的碰撞,充满了年轻的张力。

    这与他在黑龙江所见的沉稳、厚重的城市氛围截然不同。

     但楚凡知道,这并非延边的全部。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乘车前往中朝边境的图们江。

    冬季的图们江笼罩在清晨的薄雾之中,江面冰封,对岸朝鲜的群山在雾中若隐若现,显得神秘而静谧。

    他站在中国的江岸,看着界碑,感受着“一眼望两国”的独特边境体验。

    江风寒冷刺骨,却带着一种洗涤心灵的纯净。

    这与牡丹江的悲壮、镜泊湖的瑰丽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是一种地缘政治与自然景观交织的宁静的张力。

     下午,他回到延吉市区,去了延边博物馆。

    这里系统地展示了朝鲜族的历史、文化、迁徙过程以及延边地区的发展。

    从古老的农耕器具到精美的民族服饰,从迁徙的路线图到抗联时期朝鲜族战士的英勇事迹,楚凡对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朝鲜族文化,不仅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