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辽源小记 · 煤城的转身与袜都的脉搏

关灯
列车在辽北的丘陵间向东行驶,窗外的景色不如平原那般开阔,多了些起伏。

    当“辽源”的站名出现时,楚凡感受到的是一种与四平的历史厚重感不同的、更为务实甚至略带疲惫的工业城市气息。

     辽源,这座因煤而兴,也曾被称为“煤城”的城市,规模不算大,城市面貌带着明显的工业时代烙印,许多建筑显得有些陈旧。

    空气中似乎还隐约残留着煤炭的微尘,但更多的,是一种转型期的沉寂与寻找新出路的迫切感。

     楚凡在市区找了一家简洁的旅馆住下。

    安顿好后,他首先去了辽源矿工墓(或称“万人坑”)。

    这里是一段更为沉痛历史的见证。

    日伪时期,无数中国矿工在此被残酷剥削,悲惨死去。

    与四平战役的英勇牺牲不同,这里承载的是殖民统治下的血泪与屈辱。

    站在那片肃杀的墓地前,看着累累白骨的介绍,楚凡的心情比在四平时更加压抑和悲愤。

    辽源的历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深重的阴影。

     然而,辽源并未沉溺于过去的苦难。

    第二天,楚凡的探索转向了这座城市一个意想不到的、充满活力的侧面。

    他听闻辽源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袜业之乡”或“东北袜都”。

    他带着好奇,前往了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

     眼前的景象让他颇为惊讶。

    与想象中传统纺织厂的景象不同,园区内现代化厂房林立,物流车辆穿梭不息。

    他参观了袜业博物馆(如有)或展示中心,看到了从最初简陋的织袜机到现在智能化生产线的演变。

    成千上万种款式、花色、功能的袜子在这里被生产出来,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他从一位园区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辽源的袜业,很大程度上是当年煤矿产业衰退后,民间自发寻找出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我们这儿,地下挖不出煤了,就在地上织袜子。

    ”工作人员的话语里,带着一种转型成功的自豪,也透着一丝创业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