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见李儒

关灯
受苦,故而……” “故而就自己收编了?”李儒打断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胆子不小。

    ” 沈潇心里咯噔一下,果然是来问罪的? 他赶紧接话:“主公也是迫不得已。

    河东空虚,若不加以约束,恐生大乱,届时糜烂的还是朝廷的疆土。

    ” “主公收编之后,严加管束,令其屯田生产,不敢再生事端。

    此次遣在下前来,正是想向董公和先生陈情,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认可,纳入治下。

    ”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为朝廷分忧的地方官形象。

     李儒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没有立刻表态。

     “屯田生产?”他似乎对这个词有点兴趣,“河东之地,经黄巾、白波之乱,早已残破不堪,如何屯田?” “这个嘛……”沈潇清了清嗓子,开始抛出他准备好的东西,“流民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

    与其让他们四处流窜劫掠,不如给他们一块地,一个念想。

    ” “哦?说来听听。

    ”李儒身体微微前倾。

     沈潇便将“民垦”的法子简略说了一遍,重点强调了土地公有、集体耕作、官府引导以及兵卒授田的区别对待。

     这些理念,在这个时代听起来,确实有些新奇。

     李儒静静听着,脸上的表情没什么变化,但敲击桌面的手指却停了下来。

     “先生之法,听着倒是有几分道理。

    ”他缓缓开口,“只是,这般做法,与那些世家大族分利,怕是不易吧?” “不易,也得做。

    ”沈潇硬着头皮道,“若根基不稳,世家大族就是一匹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他又旁征博引,结合当前关中、河洛地区的混乱局面,分析了流民问题的根源和危害,以及妥善安置后可能带来的好处——稳定的兵源、税赋和后方。

     他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现代的词汇,但其中蕴含的逻辑和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却远超这个时代的一般认知。

     李儒越听,神色越是专注。

     他本以为这只是个来投靠的地方小势力的说客,没想到对方竟有这般见识。

     尤其是沈潇提到的“以工代赈”、“技术推广”等概念雏形,更是让他觉得新奇。

     两人不知不觉间,从河东的白波问题,谈到了关中的治理,又谈到了天下的局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潇小心翼翼地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只从民生、经济、管理的角度切入,时不时夹带点私货,用后世的观点分析古代的问题。

     李儒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发问,目光越来越亮。

     这个年轻人,谈吐确实不俗,思路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