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千分之思

关灯
合!一定配合!凌……凌先生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凌云没有托大,依旧保持谦逊,只报上了早已想好的清单:最上等的韧纸(用于拓印或衬垫)、最细腻的桐油与细石灰调成的膏泥(用于临时固定和清洁)、最纯净的獾油(用于最终润滑)、几片质地均匀的紫铜片、以及一套最小号的凿、锉、锤,还有一个要求——一盏足够明亮的油灯和一面铜镜,用于反射光线照亮简仪内部狭窄的缝隙。

     这些要求虽然有些奇特,但并不过分,王管事赶紧派人去筹备。

     李头儿和赵老蔫被点名协助,既是荣耀也是巨大的压力。

    两人围在凌云身边,又是激动又是紧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凌小子……不,凌先生!咱们真能修那宝贝?”李头儿搓着手,声音都压低了几分。

     “尽力而为。

    ”凌云低声道,“李师傅,请您挑选营里手最稳、眼最尖、最有耐性的两位老师傅,负责打磨铜片。

    要求只有两个字——平整!薄!赵师傅,您帮我打下手,照明和递工具。

    ” “好!好!”两人连忙应下。

     材料很快备齐。

    在一众工匠复杂目光的注视下,凌云三人再次来到守卫森严的大帐。

    这一次,帐内只有马三宝和两名小宦官等着,朱棣和姚广孝并未现身,但无形的压力丝毫未减。

     简仪静静地矗立着,沉默而威严。

     凌云深吸一口气,拄着棍子走到赤道环下。

    他先是用韧纸和细石灰膏泥小心地清理了轴枢结合处的所有污垢,然后用獾油轻轻润滑了明显磨损的区域。

    接着,他让赵老蔫举着油灯,用铜镜将光线精准地反射入那狭窄的缝隙。

     他眯起眼,仔细观察了很久,甚至用手轻轻感受着那极其微小的旷量。

    最终,他确认了磨损最严重的方位确实偏向东南。

     “李师傅,铜片。

    ”凌云伸出手。

     李头儿赶紧将一片已经初步捶打变薄的紫铜片递过来,厚度大约有半毫米。

     凌云摇了摇头:“太厚。

    再薄,至少要减一半以上。

    ” 李头儿一咬牙,拿起那片铜,回到旁边的矮案上,由他挑选出的那位以手稳着称的老银匠接手,用小锤和油石开始极其小心地反复捶打、研磨。

     这是一个枯燥至极的过程。

    帐内只剩下细微的捶打声、研磨声和几人沉重的呼吸声。

    时间一点点过去,铜片在匠人高超的手艺下变得越来越薄。

     终于,铜片薄得几乎能透光,厚度估计已不足0.2毫米。

    李头儿小心翼翼地将它递给凌云。

     凌云接过铜片,感受了一下厚度和韧性,依旧摇头:“还不够。

    需要再薄三分之一,而且边缘必须绝对平整光滑,不能有任何毛刺卷边。

    ” 李头儿和那老银匠脸上都露出了难色。

    这几乎已经是手工的极限了! 凌云沉吟片刻,忽然对马三宝道:“马公公,可否取一小盆清水来?” 马三宝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示意小宦官去办。

     水很快取来。

    凌云将那片极薄的铜片轻轻平放在水面上。

    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和浮力,铜片能够极其平整地展开,任何细微的起伏或应力不均都会在水面上显现出来。

     他仔细观察着铜片与水面的接触情况,指出几个需要再轻微研磨的部位。

    老银匠根据他的指示,屏息凝神,用最细的油石沾水,轻轻点磨。

     如此反复几次,铜片终于在水中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平整。

    凌云又让老银匠用磨得极其光滑的玛瑙石小心地抛光边缘,去除所有毛刺。

     最终,这片紫铜片的厚度被控制在了约0.12-0.13毫米之间,平整如镜,边缘光滑。

     但这还不够精确。

    凌云需要知道确切的厚度,至少是相对精确的数值。

     他拿出了那三根昨夜磨制的“微型梯度塞尺”。

    在明亮的灯光和铜镜反射下,他极其小心地将不同厚度的合金丝末端尝试塞入简仪轴枢的磨损缝隙中,感受着那细微至极的阻力变化。

     0.1mm的稍紧,0.095mm的略有松动,0.09mm的则过于宽松。

     他心中有了数。

    磨损产生的间隙,大约在0.097mm左右。

     “李师傅,这片铜片,还需再稍稍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