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港口暗流·上
关灯
小
中
大
财经媒体。
” “也就是说,”顾星阑道,“从这一刻起,沈家再想把钱悄悄转走,就不是内部动作了,而是‘舆论风险+行政风险+资本恐慌’,三压一。
” “对。
”陈易嘴角勾了一下,“我们在往外推消息的时候,还顺手留了一个‘抓手’给港务局,告诉他们如果不立刻查,媒体会默认你们是睁眼装瞎——港务局会自保,肯定先做动作,把泊位临时冻结,往上报。
” 顾星阑轻轻点了下头:“行。
” 他转身,视线投向远处二十七号泊位。
那里看上去和其他泊位没差别:堆箱、卸货、巡检,灯光闪着工业区特有的硬白,偶尔有叉车驶过。
但陈易指给他的,是人。
“看到了吗?安全线那边那三个人。
动作太利索,目光太散。
没在真干活,只是在看谁靠近。
那不是普通的码头工,是沈家的现场线。
”陈易低声说。
“他们在等一批货上船。
”顾星阑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
”陈易点头,“那批货的货权属于‘凯融控股’,账面写的是‘医药冷链原料’。
如果今晚能走,那条离岸线基本稳;如果今晚走不了,沈家就会开始急抽其他通道,慌起来还会暴露次级账户。
” “所以,”顾星阑淡淡道,“我们不能让它走。
” 陈易吸了口气:“明白。
” 他又犹豫了一下,还是问:“我们真要在港务这层动?这边是沈家的命根,压下去等于把他们逼急了。
沈家不是赵家,那群人不只是会骂、会游说、会请客吃饭,他们会下死手的。
” 顾星阑听完,只说了一句简单的:“正好。
” 陈易愣住:“正好?” 顾星阑笑意很浅:“一张桌子,要重新摆,你得先让原来的人发疯。
否则,他们不会让位置。
” —— 傍晚。
财经圈像被丢进一颗信号弹。
不是公开头条,而是那种“业内都在传”的暗线消息先全网发酵。
【港口资金线出现异常】 【‘凯融控股’疑似与非法药材走私有关】 【港务集团或遭审计】 “消息”的指向很谨慎,但有意无意,已经把沈家的名字留了影。
这种写法,才是最致命的。
如果一开始就把“沈家”二字打出来,那叫正面硬怼,对方可以动用关系反手压你,逼你删稿、逼你道歉,甚至倒过来把你说成“造谣”。
但现在不是,没人直说是沈家,只有条线条线的事实被抛出来,全是“我也只是听说”、“我只是转述数据”,没有直接指控——这让监管必须查,媒体也不用撤。
这,是顾星阑最拿手的打法。
逼官方表态,同时不给对方抓“你诽谤我”的口实。
同一时间,港务局的临时指令下到了二十七号泊位:临时安检,进入二级监管状态。
按流程,这个级别一封,就是整夜。
换句话说,沈家的那批货,走不了。
—— 而就在这一切开始发酵的时候,沈家也彻底坐不住了。
曜阳沈氏集团总部,顶层会议室。
推门而入时,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
沈长河站在主位,脸色比深夜的海还冷。
他是沈家的现任当家,也是这座城市在“海口经济”上最有实权的那个人。
“谁能告诉我,哪里出了问题?”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铁器刮过石面。
没人敢先开口。
“凯融控股的名字,是怎么被翻出来的?”沈长河盯着财务线的人,“那家公司是我们对外的安全阀,没有任何沈家的显性持股。
哪一环断了?” “董事长,我、我们还在排查……”财务主管出汗。
“用舆论倒逼监管介入,我还没见过谁敢在曜阳这么玩我。
”沈长河冷笑,手指轻轻点在桌面,“是他?” 下首,年轻主管咽了下口水:“我们研判……是顾星阑的线。
” “顾星阑。
”沈长河吐出这个名字,像在咬碎什么似的,“一
” “也就是说,”顾星阑道,“从这一刻起,沈家再想把钱悄悄转走,就不是内部动作了,而是‘舆论风险+行政风险+资本恐慌’,三压一。
” “对。
”陈易嘴角勾了一下,“我们在往外推消息的时候,还顺手留了一个‘抓手’给港务局,告诉他们如果不立刻查,媒体会默认你们是睁眼装瞎——港务局会自保,肯定先做动作,把泊位临时冻结,往上报。
” 顾星阑轻轻点了下头:“行。
” 他转身,视线投向远处二十七号泊位。
那里看上去和其他泊位没差别:堆箱、卸货、巡检,灯光闪着工业区特有的硬白,偶尔有叉车驶过。
但陈易指给他的,是人。
“看到了吗?安全线那边那三个人。
动作太利索,目光太散。
没在真干活,只是在看谁靠近。
那不是普通的码头工,是沈家的现场线。
”陈易低声说。
“他们在等一批货上船。
”顾星阑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
”陈易点头,“那批货的货权属于‘凯融控股’,账面写的是‘医药冷链原料’。
如果今晚能走,那条离岸线基本稳;如果今晚走不了,沈家就会开始急抽其他通道,慌起来还会暴露次级账户。
” “所以,”顾星阑淡淡道,“我们不能让它走。
” 陈易吸了口气:“明白。
” 他又犹豫了一下,还是问:“我们真要在港务这层动?这边是沈家的命根,压下去等于把他们逼急了。
沈家不是赵家,那群人不只是会骂、会游说、会请客吃饭,他们会下死手的。
” 顾星阑听完,只说了一句简单的:“正好。
” 陈易愣住:“正好?” 顾星阑笑意很浅:“一张桌子,要重新摆,你得先让原来的人发疯。
否则,他们不会让位置。
” —— 傍晚。
财经圈像被丢进一颗信号弹。
不是公开头条,而是那种“业内都在传”的暗线消息先全网发酵。
【港口资金线出现异常】 【‘凯融控股’疑似与非法药材走私有关】 【港务集团或遭审计】 “消息”的指向很谨慎,但有意无意,已经把沈家的名字留了影。
这种写法,才是最致命的。
如果一开始就把“沈家”二字打出来,那叫正面硬怼,对方可以动用关系反手压你,逼你删稿、逼你道歉,甚至倒过来把你说成“造谣”。
但现在不是,没人直说是沈家,只有条线条线的事实被抛出来,全是“我也只是听说”、“我只是转述数据”,没有直接指控——这让监管必须查,媒体也不用撤。
这,是顾星阑最拿手的打法。
逼官方表态,同时不给对方抓“你诽谤我”的口实。
同一时间,港务局的临时指令下到了二十七号泊位:临时安检,进入二级监管状态。
按流程,这个级别一封,就是整夜。
换句话说,沈家的那批货,走不了。
—— 而就在这一切开始发酵的时候,沈家也彻底坐不住了。
曜阳沈氏集团总部,顶层会议室。
推门而入时,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
沈长河站在主位,脸色比深夜的海还冷。
他是沈家的现任当家,也是这座城市在“海口经济”上最有实权的那个人。
“谁能告诉我,哪里出了问题?”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铁器刮过石面。
没人敢先开口。
“凯融控股的名字,是怎么被翻出来的?”沈长河盯着财务线的人,“那家公司是我们对外的安全阀,没有任何沈家的显性持股。
哪一环断了?” “董事长,我、我们还在排查……”财务主管出汗。
“用舆论倒逼监管介入,我还没见过谁敢在曜阳这么玩我。
”沈长河冷笑,手指轻轻点在桌面,“是他?” 下首,年轻主管咽了下口水:“我们研判……是顾星阑的线。
” “顾星阑。
”沈长河吐出这个名字,像在咬碎什么似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