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雪映汴河
关灯
小
中
大
庆历二年,冬。
汴梁。
一场细密如盐的初雪,将这座大宋的煌煌帝都洇染得朦胧而肃穆。
千里之外的襄阳还是秋意未尽,汴梁城却已早早披上了冬装。
漕船如梭的汴河码头上,雾气裹挟着河水的湿寒,混杂着汗水、鱼腥、牲口气味以及船工粗粝的吆喝,扑面而来。
船板刚放下,人流便如开了闸的洪水般涌向岸堤。
挑夫、脚夫、客商、挈妇携雏的返乡人……鼎沸的人声瞬间将这冰冷的初雪融化。
在这喧嚣的人潮之中,崔?的身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二十岁的年纪,身着一件洗得发白、边缘已微微磨损的青布直裰,却浆洗得极为干净。
肩头搭着一个半旧的蓝布包袱,里面除了几件替换衣物,便是他视若珍宝的经史典籍。
一根三尺余长的油亮竹篙,便是他的扁担——行李实在不多,一根篙子已足够担起。
尽管长途跋涉的疲惫印在他的眉眼之间,却丝毫未能掩盖那份卓然的风姿。
面容清癯,线条干净利落,尤其一双眉眼,深邃如古井,不喜不悲,沉静得近乎凛冽。
双唇紧抿,不显刚硬,反衬出一种天生的倔强与克制的坚韧。
身躯修长,虽因长期清贫而略显单薄,脊背却挺得笔直,像岸堤上迎风的垂柳,透着内敛的劲道。
这便是崔皓月。
襄阳书生,奉兄嫂之命,负箧曳屣,来赴这场决定寒门命运的礼部试。
襄阳崔家,早已没落,父母撒手人寰后,全靠大哥崔大郎与嫂嫂王氏起早贪黑卖些粗粝的炊饼,才勉强将他拉扯成人,供他读书识字。
那混着麦麸香气的炊饼味道,此刻仿佛还在舌尖未散,沉甸甸地压在心口。
此去若不能金榜题名,何以对兄嫂? 踏上坚实而冰凉的汴京土地,并未带给他多少欣喜。
举目四顾,车水马龙,冠盖云集,这帝国的中心气象万千,却无一处是他的立锥之地。
囊中仅剩数十枚铜钱,被兄嫂的汗水浸润过无数次,沉甸甸地压在怀中。
“须得寻个落脚处。
”他低声自语,声音清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稳。
当务之急,并非打听贡院方位,而是如何挨过这考前的寒冬与春闱,以及那捉襟见肘的漫长等待。
寒风裹挟着雪粒钻进脖颈,崔?紧了紧衣襟,决定先去离此不远,相对市井且便宜的州桥一带碰碰运气。
据说那里客栈逆旅较多,价格也略为亲民。
至于身无长技,卖字、代写书信,总归是条活路。
他对自己这手自小便临池不辍的颜体行书,还是有几分底气的。
这手字,曾给州学里的先生看过,称其“劲拔圆润,笔意贯通”,只是不知在这天子脚下,能否换得几文铜钱? 州桥的喧嚣较码头的粗粝更多了几分烟火气。
桥下汴河支流蜿蜒,舟楫密集。
桥头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幡招在雪风中猎猎作响。
人流如织,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讨价还价声、酒肆的喧哗声此起彼伏。
崔?无心细看,只凭眼缘,循着狭窄的街巷找了许久,终于在一处不甚起眼的胡同里,寻到一家名为“悦来”的小客店。
店面仄小,光线昏暗。
柜台后一个打着盹的老掌柜被唤醒,惺忪着眼打量崔?。
见他衣着虽旧但整洁,气度沉静,不似寻常流民,便报了价:“客官是赶考的书生?大通铺一晚十文,小通铺(四人一间)十五文,单间三十文,管热水不包餐饭。
”这价格,在州桥一带已是极限。
崔?心中默算,道:“烦请掌柜予一间小通铺,暂住五日,这是七十五文。
”他从怀中数出七十五枚铜钱,放在油亮的柜台上,声音不卑不亢。
这些钱,得省着用,至少安顿眼前。
兄嫂的血汗钱,每一枚都像烧红的烙铁,烫着他的手心。
老掌柜收起铜钱,递过一块写着“乙字三号”的木牌,浑浊的眼睛里掠过一丝了然:“也是不易。
后院右手边第二间便是。
天寒,晚上灶上会烧些热水。
”语气倒是和善了几分。
崔?谢过,跟着一个哈欠连天的小伙计去了后院房间。
房间不大,四张矮榻,一扇小窗对着胡同的墙。
除了一张破旧的矮几,别无他物。
另两张榻上空着,尚有一人躺在角落里,裹着被子面墙而卧,看不真切。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陈旧的汗味。
他选了靠窗的位置,默默放下行囊。
雪,似乎下得更密了些,窗外胡同的砖石已覆上一层薄薄的白。
未作休息,崔?立刻从包袱里取出了文房四宝——一支用了多年、笔毛稍有稀疏的旧狼毫,一小锭磨剩三分之一的松烟墨,一方普通的歙砚,还有一叠裁好未用的宣纸——这是他在家乡就准备好的“谋生利器”。
他又从床下找出一个破瓦盆,去后院灶房外盛了小半盆还带着余温的灶灰,小心地捧回房。
这是穷书生的“小暖炉”,聊以驱寒保温,避免墨砚结冰。
笔墨置好,崔?深吸一口气,在矮几上铺开一张宣纸。
他研墨的动作不疾不徐,沉稳有力,漆黑墨汁在砚池中晕开,如一小汪深潭。
执起笔,凝神片刻,便落笔纸上。
笔尖舔墨饱满,提按转折间,骨力遒劲。
他写的并非诗词歌赋,而是时下商贾店铺最需的吉祥祝语,以及新年常用的喜庆短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一门瑞气” “万象更新” 他写得很快,笔走龙蛇,却法度森严。
每一个字都方正平直,结构严谨,既有颜体的雄浑厚重,又有柳体的筋骨挺拔,融于行楷的流动之中,显得庄重而不失灵秀。
不多时,几张寓意吉祥、墨迹淋漓的字幅便写就了。
他又选了几张素纸,用更精致的章草小字写下一些代写书信的信纸抬头:“敬启者”、“见字如面”、“叩禀双亲”等等,以备不时之需。
吹干墨迹,仔细卷好。
他又寻出一块干净的包袱皮,小心地将字画包好。
一切收拾停当,窗外天色已近正午,雪却未停。
“午时州桥市口最是人多。
”崔?思忖着,不再犹豫,抱着那个小小的包袱,再次踏入风雪弥漫的州桥。
州桥十字街口,沿汴河街一侧的空地,向来是行商坐贾、江湖艺人争抢的好位置。
此刻大雪,不少摊位收了,倒显出一些空档。
崔?寻了个桥栏旁、背风且人流络绎的位置,铺开那块包袱皮,将写好的几张吉祥字幅铺展开来,又将代写书信的信纸抬头放在稍显眼处。
他没有吆喝,也没有展示任何多余的花哨,只将那写满墨迹的纸张在风雪中铺开,然后静静地伫立在一旁。
那份沉稳与专注,便是他的招牌。
初来乍到,陌生的面孔加上这奇特的营生方式,很快引来行人或好奇、或诧异、或探究的目光。
风越刮越紧,雪片砸在字幅上,迅速洇开一小片湿
汴梁。
一场细密如盐的初雪,将这座大宋的煌煌帝都洇染得朦胧而肃穆。
千里之外的襄阳还是秋意未尽,汴梁城却已早早披上了冬装。
漕船如梭的汴河码头上,雾气裹挟着河水的湿寒,混杂着汗水、鱼腥、牲口气味以及船工粗粝的吆喝,扑面而来。
船板刚放下,人流便如开了闸的洪水般涌向岸堤。
挑夫、脚夫、客商、挈妇携雏的返乡人……鼎沸的人声瞬间将这冰冷的初雪融化。
在这喧嚣的人潮之中,崔?的身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二十岁的年纪,身着一件洗得发白、边缘已微微磨损的青布直裰,却浆洗得极为干净。
肩头搭着一个半旧的蓝布包袱,里面除了几件替换衣物,便是他视若珍宝的经史典籍。
一根三尺余长的油亮竹篙,便是他的扁担——行李实在不多,一根篙子已足够担起。
尽管长途跋涉的疲惫印在他的眉眼之间,却丝毫未能掩盖那份卓然的风姿。
面容清癯,线条干净利落,尤其一双眉眼,深邃如古井,不喜不悲,沉静得近乎凛冽。
双唇紧抿,不显刚硬,反衬出一种天生的倔强与克制的坚韧。
身躯修长,虽因长期清贫而略显单薄,脊背却挺得笔直,像岸堤上迎风的垂柳,透着内敛的劲道。
这便是崔皓月。
襄阳书生,奉兄嫂之命,负箧曳屣,来赴这场决定寒门命运的礼部试。
襄阳崔家,早已没落,父母撒手人寰后,全靠大哥崔大郎与嫂嫂王氏起早贪黑卖些粗粝的炊饼,才勉强将他拉扯成人,供他读书识字。
那混着麦麸香气的炊饼味道,此刻仿佛还在舌尖未散,沉甸甸地压在心口。
此去若不能金榜题名,何以对兄嫂? 踏上坚实而冰凉的汴京土地,并未带给他多少欣喜。
举目四顾,车水马龙,冠盖云集,这帝国的中心气象万千,却无一处是他的立锥之地。
囊中仅剩数十枚铜钱,被兄嫂的汗水浸润过无数次,沉甸甸地压在怀中。
“须得寻个落脚处。
”他低声自语,声音清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稳。
当务之急,并非打听贡院方位,而是如何挨过这考前的寒冬与春闱,以及那捉襟见肘的漫长等待。
寒风裹挟着雪粒钻进脖颈,崔?紧了紧衣襟,决定先去离此不远,相对市井且便宜的州桥一带碰碰运气。
据说那里客栈逆旅较多,价格也略为亲民。
至于身无长技,卖字、代写书信,总归是条活路。
他对自己这手自小便临池不辍的颜体行书,还是有几分底气的。
这手字,曾给州学里的先生看过,称其“劲拔圆润,笔意贯通”,只是不知在这天子脚下,能否换得几文铜钱? 州桥的喧嚣较码头的粗粝更多了几分烟火气。
桥下汴河支流蜿蜒,舟楫密集。
桥头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幡招在雪风中猎猎作响。
人流如织,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讨价还价声、酒肆的喧哗声此起彼伏。
崔?无心细看,只凭眼缘,循着狭窄的街巷找了许久,终于在一处不甚起眼的胡同里,寻到一家名为“悦来”的小客店。
店面仄小,光线昏暗。
柜台后一个打着盹的老掌柜被唤醒,惺忪着眼打量崔?。
见他衣着虽旧但整洁,气度沉静,不似寻常流民,便报了价:“客官是赶考的书生?大通铺一晚十文,小通铺(四人一间)十五文,单间三十文,管热水不包餐饭。
”这价格,在州桥一带已是极限。
崔?心中默算,道:“烦请掌柜予一间小通铺,暂住五日,这是七十五文。
”他从怀中数出七十五枚铜钱,放在油亮的柜台上,声音不卑不亢。
这些钱,得省着用,至少安顿眼前。
兄嫂的血汗钱,每一枚都像烧红的烙铁,烫着他的手心。
老掌柜收起铜钱,递过一块写着“乙字三号”的木牌,浑浊的眼睛里掠过一丝了然:“也是不易。
后院右手边第二间便是。
天寒,晚上灶上会烧些热水。
”语气倒是和善了几分。
崔?谢过,跟着一个哈欠连天的小伙计去了后院房间。
房间不大,四张矮榻,一扇小窗对着胡同的墙。
除了一张破旧的矮几,别无他物。
另两张榻上空着,尚有一人躺在角落里,裹着被子面墙而卧,看不真切。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陈旧的汗味。
他选了靠窗的位置,默默放下行囊。
雪,似乎下得更密了些,窗外胡同的砖石已覆上一层薄薄的白。
未作休息,崔?立刻从包袱里取出了文房四宝——一支用了多年、笔毛稍有稀疏的旧狼毫,一小锭磨剩三分之一的松烟墨,一方普通的歙砚,还有一叠裁好未用的宣纸——这是他在家乡就准备好的“谋生利器”。
他又从床下找出一个破瓦盆,去后院灶房外盛了小半盆还带着余温的灶灰,小心地捧回房。
这是穷书生的“小暖炉”,聊以驱寒保温,避免墨砚结冰。
笔墨置好,崔?深吸一口气,在矮几上铺开一张宣纸。
他研墨的动作不疾不徐,沉稳有力,漆黑墨汁在砚池中晕开,如一小汪深潭。
执起笔,凝神片刻,便落笔纸上。
笔尖舔墨饱满,提按转折间,骨力遒劲。
他写的并非诗词歌赋,而是时下商贾店铺最需的吉祥祝语,以及新年常用的喜庆短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一门瑞气” “万象更新” 他写得很快,笔走龙蛇,却法度森严。
每一个字都方正平直,结构严谨,既有颜体的雄浑厚重,又有柳体的筋骨挺拔,融于行楷的流动之中,显得庄重而不失灵秀。
不多时,几张寓意吉祥、墨迹淋漓的字幅便写就了。
他又选了几张素纸,用更精致的章草小字写下一些代写书信的信纸抬头:“敬启者”、“见字如面”、“叩禀双亲”等等,以备不时之需。
吹干墨迹,仔细卷好。
他又寻出一块干净的包袱皮,小心地将字画包好。
一切收拾停当,窗外天色已近正午,雪却未停。
“午时州桥市口最是人多。
”崔?思忖着,不再犹豫,抱着那个小小的包袱,再次踏入风雪弥漫的州桥。
州桥十字街口,沿汴河街一侧的空地,向来是行商坐贾、江湖艺人争抢的好位置。
此刻大雪,不少摊位收了,倒显出一些空档。
崔?寻了个桥栏旁、背风且人流络绎的位置,铺开那块包袱皮,将写好的几张吉祥字幅铺展开来,又将代写书信的信纸抬头放在稍显眼处。
他没有吆喝,也没有展示任何多余的花哨,只将那写满墨迹的纸张在风雪中铺开,然后静静地伫立在一旁。
那份沉稳与专注,便是他的招牌。
初来乍到,陌生的面孔加上这奇特的营生方式,很快引来行人或好奇、或诧异、或探究的目光。
风越刮越紧,雪片砸在字幅上,迅速洇开一小片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