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墨香识雅韵
关灯
小
中
大
一字字地在那纸上摩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好!”半晌,魏老才长长吁出一口气,眼中精光闪闪,带着难以掩饰的激赏,“好字!好字啊!” 他伸出干枯但异常稳定的手指,轻轻悬停在《归去来兮辞》的“追”字上一寸处,仿佛不忍触碰,口中啧啧称奇:“点画藏锋蓄势,如锥画沙,转折处顿挫分明,力透纸背!竖如悬针,钩似劲弩!这线条的力道与韧性,深得颜真卿筋骨!再看这结体,中宫紧收,外围舒展,主笔突出,疏密有致,分明又有柳公权《玄秘塔》的骨格峻峭!最难得的是……” 魏老将目光投向那首自书小诗的开头与结尾:“开篇‘雪霁寒江岸’的‘岸’字,沉雄浑朴,收笔‘暖风还’的‘还’字,却又行意盎然,圆转流畅,起落行止之间,法度一丝不乱,而气脉畅达无滞!融会贯通,自成一格!非大功力、大悟性不可为!” 他又指向《归去来兮辞》中的“悟”字和“追”字之间的笔意连带:“字字独立而气息贯注,如风拂水面,涟漪暗通。
尤其这笔飞白,露锋藏锋间,虚实相生,极见火候!若非心无旁骛、精研苦练数载,断然写不出这等境地!妙,妙极!”他抬起头,看向崔?,语气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惊叹,“崔相公年岁几何?竟有如此功力底蕴?” “年方二十。
”崔?如实答道。
魏老的品评之精准,远超州桥上那些浮泛的赞誉,句句点在他精研多年的关窍上,令他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二十……”魏老又是一阵赞叹摇头,“后生可畏!真正后生可畏!”他转向王介之,语气诚挚:“王公子慧眼!此等笔力,假以时日,扬名立万指日可待!这两幅字,便留下吧!挂在老朽这铺面最显眼处,标价…十贯一幅!” 十贯!这价钱对于街头书家而言,简直是天价!足见魏老识货与推崇。
王介之闻言,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自己发掘了稀世珍宝。
魏老当即吩咐伙计:“去,取最好的绫子锦边来,老朽亲自督工装裱!”说着又转向崔?,态度明显更为热切:“崔相公,老朽有个不情之请。
书坊时常需刻印些新书扉页题记、内页插图题跋,或为名家诗集抄录副本以备刻印,这些都需要一手极好的写工。
若相公不弃,可否与书坊签个契书,接些誊抄、题跋的活计?润笔酬劳自当从优。
铺子里纸张笔墨亦可随时取用,方便相公日常习练。
”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不仅能解决生计,更能获得稳定的书写环境和精良文房,对练字备考都大有裨益。
崔?心中涌起暖流,毫不犹豫,拱手深深一揖:“魏老前辈厚爱,晚辈铭感五内!愿效微劳!” “好好好!”魏老喜形于色,当下便拉着崔?去柜台后商谈细节,拟定了一份双方都满意的简单契书,约定次日便可来书坊领活计。
王介之在一旁笑而不语,看着崔?妥善安顿了生计根本,眼神中也满是欣慰。
他仿佛完成了引路者的使命,又略坐了片刻,与魏老叙谈几句,便起身告辞:“崔兄既已安顿妥当,魏老也非外人,小弟今日还有他事缠身,就先行一步了。
崔兄安心在此,与墨香为伴,静待春闱便是!”言辞洒脱,并无刻意施恩之态。
崔?再次郑重谢过。
王介之笑着摆摆手,潇洒离去,宝蓝色的披风在门口微光中一闪,便汇入了大相国寺街市的人流。
送走王介之,崔?的心并未立刻放松下来。
他没有马上离开墨韵书坊,而是在魏老的许可下,在铺子里静静观赏起那些名家字画。
从李成的寒林图到郭熙的山水,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让他如入宝山,沉浸其中,细细揣摩笔意、章法、气韵,浑然忘却了时辰。
直至午时将尽,腹中鸣响,他才猛然惊觉。
魏老笑呵呵让他先去用饭,明日再来。
走出墨韵书坊那清雅的木门,温暖的阳光已有些刺眼。
大相国寺外围依旧热闹非凡。
香客信士摩肩接踵,摊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各色小吃摊的香气弥漫开来,勾动着人的食欲。
崔?腹中确实空了。
那枚小小的银锞子和昨晚卖字的铜钱还在怀中。
他寻了个看上去干净些的卖素羹和肉饼的摊子,要了一碗素羹、两个热腾腾的肉馅胡饼。
总共花了十六文钱,这在汴京已算是相对便宜实惠的一餐。
肉饼酥香,素羹鲜暖,热乎乎地下肚,驱散了不少寒意。
正当崔?低头专心用饭时,一阵压抑的争执声从不远处的一个字画摊传来。
那摊位的主人是个须发斑白、佝偻着背的老者,满脸愁苦无奈。
摊位前站着几个衣着光鲜但神色倨傲的年轻公子哥,为首一人面皮微黄,眼神不正,正捻着摊上一幅《岁寒三友图》的卷轴,口中啧啧讥讽。
“老头儿,这种货色也敢叫价一百文?这三笔竹子画得歪歪扭扭,石头虚浮无力,青松更是死板僵硬,连路边顽童涂鸦都不如!拿去糊墙都嫌丑!十文钱,爱卖不卖!” 那老者面红耳赤,又不敢反驳,只是唯唯诺诺:“郑…郑公子,小的这画虽非名家手笔,也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好!”半晌,魏老才长长吁出一口气,眼中精光闪闪,带着难以掩饰的激赏,“好字!好字啊!” 他伸出干枯但异常稳定的手指,轻轻悬停在《归去来兮辞》的“追”字上一寸处,仿佛不忍触碰,口中啧啧称奇:“点画藏锋蓄势,如锥画沙,转折处顿挫分明,力透纸背!竖如悬针,钩似劲弩!这线条的力道与韧性,深得颜真卿筋骨!再看这结体,中宫紧收,外围舒展,主笔突出,疏密有致,分明又有柳公权《玄秘塔》的骨格峻峭!最难得的是……” 魏老将目光投向那首自书小诗的开头与结尾:“开篇‘雪霁寒江岸’的‘岸’字,沉雄浑朴,收笔‘暖风还’的‘还’字,却又行意盎然,圆转流畅,起落行止之间,法度一丝不乱,而气脉畅达无滞!融会贯通,自成一格!非大功力、大悟性不可为!” 他又指向《归去来兮辞》中的“悟”字和“追”字之间的笔意连带:“字字独立而气息贯注,如风拂水面,涟漪暗通。
尤其这笔飞白,露锋藏锋间,虚实相生,极见火候!若非心无旁骛、精研苦练数载,断然写不出这等境地!妙,妙极!”他抬起头,看向崔?,语气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惊叹,“崔相公年岁几何?竟有如此功力底蕴?” “年方二十。
”崔?如实答道。
魏老的品评之精准,远超州桥上那些浮泛的赞誉,句句点在他精研多年的关窍上,令他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二十……”魏老又是一阵赞叹摇头,“后生可畏!真正后生可畏!”他转向王介之,语气诚挚:“王公子慧眼!此等笔力,假以时日,扬名立万指日可待!这两幅字,便留下吧!挂在老朽这铺面最显眼处,标价…十贯一幅!” 十贯!这价钱对于街头书家而言,简直是天价!足见魏老识货与推崇。
王介之闻言,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自己发掘了稀世珍宝。
魏老当即吩咐伙计:“去,取最好的绫子锦边来,老朽亲自督工装裱!”说着又转向崔?,态度明显更为热切:“崔相公,老朽有个不情之请。
书坊时常需刻印些新书扉页题记、内页插图题跋,或为名家诗集抄录副本以备刻印,这些都需要一手极好的写工。
若相公不弃,可否与书坊签个契书,接些誊抄、题跋的活计?润笔酬劳自当从优。
铺子里纸张笔墨亦可随时取用,方便相公日常习练。
”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不仅能解决生计,更能获得稳定的书写环境和精良文房,对练字备考都大有裨益。
崔?心中涌起暖流,毫不犹豫,拱手深深一揖:“魏老前辈厚爱,晚辈铭感五内!愿效微劳!” “好好好!”魏老喜形于色,当下便拉着崔?去柜台后商谈细节,拟定了一份双方都满意的简单契书,约定次日便可来书坊领活计。
王介之在一旁笑而不语,看着崔?妥善安顿了生计根本,眼神中也满是欣慰。
他仿佛完成了引路者的使命,又略坐了片刻,与魏老叙谈几句,便起身告辞:“崔兄既已安顿妥当,魏老也非外人,小弟今日还有他事缠身,就先行一步了。
崔兄安心在此,与墨香为伴,静待春闱便是!”言辞洒脱,并无刻意施恩之态。
崔?再次郑重谢过。
王介之笑着摆摆手,潇洒离去,宝蓝色的披风在门口微光中一闪,便汇入了大相国寺街市的人流。
送走王介之,崔?的心并未立刻放松下来。
他没有马上离开墨韵书坊,而是在魏老的许可下,在铺子里静静观赏起那些名家字画。
从李成的寒林图到郭熙的山水,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让他如入宝山,沉浸其中,细细揣摩笔意、章法、气韵,浑然忘却了时辰。
直至午时将尽,腹中鸣响,他才猛然惊觉。
魏老笑呵呵让他先去用饭,明日再来。
走出墨韵书坊那清雅的木门,温暖的阳光已有些刺眼。
大相国寺外围依旧热闹非凡。
香客信士摩肩接踵,摊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各色小吃摊的香气弥漫开来,勾动着人的食欲。
崔?腹中确实空了。
那枚小小的银锞子和昨晚卖字的铜钱还在怀中。
他寻了个看上去干净些的卖素羹和肉饼的摊子,要了一碗素羹、两个热腾腾的肉馅胡饼。
总共花了十六文钱,这在汴京已算是相对便宜实惠的一餐。
肉饼酥香,素羹鲜暖,热乎乎地下肚,驱散了不少寒意。
正当崔?低头专心用饭时,一阵压抑的争执声从不远处的一个字画摊传来。
那摊位的主人是个须发斑白、佝偻着背的老者,满脸愁苦无奈。
摊位前站着几个衣着光鲜但神色倨傲的年轻公子哥,为首一人面皮微黄,眼神不正,正捻着摊上一幅《岁寒三友图》的卷轴,口中啧啧讥讽。
“老头儿,这种货色也敢叫价一百文?这三笔竹子画得歪歪扭扭,石头虚浮无力,青松更是死板僵硬,连路边顽童涂鸦都不如!拿去糊墙都嫌丑!十文钱,爱卖不卖!” 那老者面红耳赤,又不敢反驳,只是唯唯诺诺:“郑…郑公子,小的这画虽非名家手笔,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