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幽灵”在数据中流淌

关灯
李振国和助理研究员们的离开,并没有让主控室变得更加空旷,反而让那种由机器和数据构成的“存在感”更加凸显。

    循环系统的低鸣、服务器散热风扇的嘶吼,此刻听来格外清晰,如同这地下设施平稳而冰冷的心跳。

     陈醒没有动。

     他依旧维持着靠在椅背上的姿势,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反复扫描着屏幕上那个微不足道的“凸起”。

    保温杯里的冷茶早已饮尽,只余下茶叶沉在杯底,散发着最后一缕若有若无的苦涩余韵。

     李振国的话言犹在耳:“……从噪声里脑补出外星人信号。

    ” 是的,脑补是科研的大敌。

    热情与偏执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陈醒深知这一点。

    他强迫自己将那个“异常信号”从脑海中暂时剥离,转而以最苛刻、最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它。

     他调出了“曦和”探测器最底层的设计文档和噪声模型说明书。

    这些由无数前辈科学家心血凝结成的文本,定义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预期内的背景”。

    他需要确认,这个信号是否真的超出了所有已知噪声源的范畴。

     时间在无声的阅读和比对中流逝。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参数表、性能曲线,与他脑海中储存的知识相互印证。

    探测器的每一个组件,光电倍增管的暗电流、电子学读出的本底噪声、天然放射性本底的平均值……他都了然于胸。

     初步的核对结果,并不乐观。

     正如李振国所说,那个信号的幅度,完全落在某些罕见但确实存在的噪声事件的可能范围之内。

    比如,一个高能宇宙射线缪子以极其刁钻的角度掠过探测器的边缘,在液闪介质中产生极其微弱的切伦科夫光辐射;或者,探测器内部材料中某个长寿放射性核素恰好发生了一次级联衰变,释放的能量被部分捕获;甚至,可能是地下岩体中含量极低的钍、铀系列元素衰变产生的一个高能伽马光子,穿透了层层屏蔽后留下的最后一丝涟漪。

     每一条可能性,都能在文档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其预期的发生概率虽然极低,但考虑到“曦和”探测器庞大的体积和极高的灵敏度,在长达数月的运行周期内,出现几次这样的“偶然”,在统计学上并非不可能。

     “看来,真的是我想多了?”陈醒揉了揉眉心,一股深深的疲惫感涌了上来。

    连续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注意力,让他的太阳穴有些发胀。

    他几乎要被这种理性的分析说服,准备将这件事标记为“待观察,大概率噪声”,然后结束今天的工作。

     就在他移动鼠标,准备关闭窗口的那一刻,他的指尖顿住了。

     一种极其微妙的违和感,如同水底的暗礁,在他思维的河流下隐隐浮现。

     是“形态”。

     他再次点开了那个信号毫秒级展开的原始波形数据。

    抛开那微不足道的幅度不谈,单单看这条曲线本身——它太“平滑”了。

     典型的粒子事件,无论是缪子撞击还是放射性衰变,其信号在时间轴上通常呈现出尖锐的、爆发式的特征,上升沿极快,下降沿则遵循特定的物理过程(如闪烁体发光衰减、电荷收集时间等)。

    噪声更是如此,往往表现为杂乱无章的尖刺或毛刺。

     但这个信号不同。

    它持续了1.7秒,在这1.7秒内,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脉冲,而更像是一种……缓慢的、带有某种内在韵律的“呼吸”。

    强度在细微地起伏,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节奏。

    这种时间结构,与所有已知的噪声模型和粒子物理事件模板都无法完美匹配。

     这不再是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