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无法重复的实验

关灯
吴岳导师的指点,如同在陈醒封闭的思维迷宫中点亮了一盏探照灯。

    他暂时将“灵子假说”的宏大构想搁置一旁,全身心投入到对“异常信号”现象学特征的深度剖析,以及跨学科关联可能性的搜寻中。

     他首先将E-742keV的能量值输入了庞大的原子核数据库进行检索,寻找是否存在能级跃迁与之匹配的稳定或长寿命核素。

    结果令人失望,已知的数千种核素能级图中,没有找到精确的对应。

    他放宽了匹配精度,寻找近似的能级,结果涌现出上百个可能的候选,分布在不同的元素和同位素上,如同一团乱麻,无法提供任何明确的指向。

     他又转向天体物理catalog(星表),查询已知的脉冲星、伽马射线暴、活动星系核等高能天体的辐射特征,试图找到与那独特平滑缓变形态或长周期相似的信号。

    脉冲星的信号虽然周期稳定,但通常尖锐如钟摆;伽马射线暴爆发剧烈,持续时间从毫秒到分钟不等,但形态与这种持续近两秒的平滑变化相去甚远;活动星系核的变光周期则动辄以年、甚至百万年计,尺度完全不对。

    他将信号的周期参数与银河系旋转周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偶极异向性等宏观周期进行比对,也未能发现任何有意义的分数倍或整数倍关系。

     至于考古学……他浏览了一些古代文明关于“天象异动”、“地脉波动”的模糊记载,那些充满神话色彩的描述,如“天现异光三日乃散”、“地底传来龙吟”,与现代物理观测数据之间,横亘着一条几乎无法逾越的解读鸿沟。

    没有精确的时间、能量、方位记录,任何关联都只能停留在臆测层面。

     跨领域关联的尝试,初战受挫。

    这些领域的数据和理论框架过于庞杂和模糊,缺乏与他那七个精确但稀少的信号点进行有效连接的桥梁。

     就在他忙于在数据的海洋中艰难跋涉时,一个更现实、更严峻的问题,如同潜藏的冰山,缓缓浮出水面——重复性的危机。

     按照之前分析得出的周期性规律,下一个“幽灵信号”出现的时间窗口,就在这几天。

    这一次,陈醒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他不仅优化了实时监测脚本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还协调(在有限的权限内)了探测器不同子系统,准备在信号触发时,同步记录更多辅助通道的数据,希望能捕捉到之前忽略的细节,比如信号是否具有方向性,是否与探测器的某一部分有更强的耦合等等。

     项目组内部,对这次预测的态度也颇为微妙。

    官方层面,秉承着“不鼓励、不宣传、但也不阻止”的默许态度。

    但私下里,不少人都关注着这次验证。

    如果预测再次成功,那么“规律”的可靠性将大大增强,足以让最顽固的怀疑者也不得不重新审视。

    如果失败……那么之前所有的发现,包括那被第七个信号勉强支撑起来的周期性,都将彻底崩塌,被钉在“统计巧合”的耻辱柱上。

     时间窗口开启前一天,李振国悄悄找到陈醒,塞给他一包速溶咖啡:“陈博,别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