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万法之源”现世

关灯
陈醒发出的密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有限的知情人范围内激起了滔天巨浪。

    消息以最高密级呈送,其引发的震动远超“幽灵信号”本身。

    一个连接现代尖端物理与三千年前古代文明的桥梁,竟以如此确凿无误的方式显现,这已不仅仅是科学发现,更触及了文明起源、知识传承乃至国家安全的核心。

     就在密报发出后不到十二小时,一个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权限极高的特别工作组便悄无声息地进驻了殷墟考古现场。

    现场被划出绝对禁区,通讯被严格管制,所有参与此前联合实验的人员,包括陈醒、刘逸云以及那几位老考古学家,均被要求签署了等级最高的保密协议。

     工作的重心,立刻从广泛的勘探,转向了对出土龙纹仪和那批特殊甲骨的定向、精细化研究。

    龙纹仪被暂时命名为“殷墟一号谐振器”,而那批带有同位素标记、内容涉及“帝令”与天象周期的甲骨,则被工作组赋予了那个充满分量与神秘感的代号—— “万法之源”。

     这个代号,既指这些甲骨可能记录了某种关乎宇宙基本法则(“法”)的原始信息,也暗合了甲骨文作为汉字之源、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的历史地位。

     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对“万法之源”甲骨的清理、加固和数字化扫描工作以惊人的速度展开。

    同时,一个临时的、装备了最先进非破坏性检测设备的分析实验室在考古现场附近搭建起来。

    陈醒是这里的核心,他与古文字专家、材料科学家、甚至还有几位被紧急征调来的理论物理学家一起,日以继夜地对这些古老的载体进行着“解码”。

     然而,破译工作的艰难,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些“万法之源”甲骨上刻画的文字,虽然主体是成熟的商代甲骨文,但其语法结构、词汇运用,尤其是那些涉及能量、周期、观测的术语,与已释读的常规卜辞存在显着差异,更像是一套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文档”或“观测日志”。

    许多关键字符,在已知的甲骨文字典中根本找不到对应。

     就在破译工作陷入僵局时,工作组负责人——一位气质沉稳、目光锐利的中年男子,带来了一个人。

     “这位是苏青竹博士,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古文字专家,主攻商周甲骨金文,尤其在非王卜辞和边缘字符研究方面有独到建树。

    ”负责人介绍道,“从今天起,苏博士加入‘万法之源’破译核心组。

    ” 陈醒抬头,看向这位新同事。

    她很年轻,看起来不到三十岁,梳着简单的马尾,面容清秀,但眉宇间带着一股沉浸学术特有的沉静与专注。

    她穿着一身素雅的考古工作服,举止干练,与陈醒对视时,目光清澈而坦诚,没有丝毫寒暄的意思,直接问道:“陈博士,我能看看原始拓片和高清扫描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