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破译的第一道刻痕
关灯
小
中
大
“燧人氏”基地的运作逐渐步入正轨,一种高强度、快节奏的研究氛围如同无形的气压,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陈醒几乎完全泡在了他的理论物理区和计算中心,试图将苏青竹提供的天文关联参数整合进他那备受质疑的“灵子场扰动模型”中。
而苏青竹,则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古物分析室,与那沉默的龙纹仪和浩瀚如烟的“万法之源”数字档案为伴。
破译工作,尤其是面对“万法之源”这种体系独特、词汇专精的文本,其过程远非外人想象的那般充满戏剧性的“顿悟”。
它更像是一场在无边黑暗中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的、极其耐心的摸索。
每一天,苏青竹都要面对成千上万个形态各异的字符,比对、猜测、否定、再尝试。
她带领的古文字小组已经扩充到五人,皆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佼佼者,但进展依然缓慢,如同用最精细的镊子,一点一点地剥离覆盖在真相之上的厚重锈层。
她的工作重心,除了继续解读《商代观测年鉴》的系统性记录外,更多地放在了龙纹仪本体上那些微观符号上。
她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些几乎被忽略的刻痕,才是理解龙纹仪具体功能的“操作说明书”。
她利用分析室里的高精度可变焦数码显微镜,将那些微米级的符号放大到整个屏幕,仔细审视每一道刻痕的起笔、转承、收势。
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多为铸造而成,但这些微观符号,根据边缘形态判断,极可能是在器物铸成后,由极其锋利的工具手工刻划上去的。
刻划者拥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对空间的感知力。
她将拍摄下的符号图像与她个人数据库中的数万个甲骨文、金文字形进行自动化比对,同时也进行最传统的人工目检。
大多数符号依旧无法匹配,如同迷失在字符的海洋里。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
饿了,就用营养膏和压缩饼干简单应付;困了,就在分析室角落的行军床上和衣小憩。
外界的天明与天黑,在这地下深处毫无意义,只有终端上跳动的计时器提醒着她时间的流逝。
这天深夜(或者说,是基地计时系统定义的“休息时段”),古物分析室里只剩下苏青竹一人。
其他小组成员已轮换去休息,室内只剩下仪器运行的低沉嗡鸣和她自己清晰的呼吸声。
她正对着一组反复出现、结构相对简单的符号组合苦思冥想。
这组符号由三个基础元素构成:一个类似“口”字的方形,内部有一个小点;一个形似波浪的曲线;还有一个如同树枝分叉的短竖线。
“口”内含点,在甲骨文中可表示“日”、“星”,或泛指发光体、能量源? 波浪曲线,常与“水”、“气”、“流动”相关。
树枝分叉,可能代表“生长”、“显现”、“发散”? 她尝试了多种组合解读,但放在龙纹仪的
陈醒几乎完全泡在了他的理论物理区和计算中心,试图将苏青竹提供的天文关联参数整合进他那备受质疑的“灵子场扰动模型”中。
而苏青竹,则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古物分析室,与那沉默的龙纹仪和浩瀚如烟的“万法之源”数字档案为伴。
破译工作,尤其是面对“万法之源”这种体系独特、词汇专精的文本,其过程远非外人想象的那般充满戏剧性的“顿悟”。
它更像是一场在无边黑暗中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的、极其耐心的摸索。
每一天,苏青竹都要面对成千上万个形态各异的字符,比对、猜测、否定、再尝试。
她带领的古文字小组已经扩充到五人,皆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佼佼者,但进展依然缓慢,如同用最精细的镊子,一点一点地剥离覆盖在真相之上的厚重锈层。
她的工作重心,除了继续解读《商代观测年鉴》的系统性记录外,更多地放在了龙纹仪本体上那些微观符号上。
她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些几乎被忽略的刻痕,才是理解龙纹仪具体功能的“操作说明书”。
她利用分析室里的高精度可变焦数码显微镜,将那些微米级的符号放大到整个屏幕,仔细审视每一道刻痕的起笔、转承、收势。
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多为铸造而成,但这些微观符号,根据边缘形态判断,极可能是在器物铸成后,由极其锋利的工具手工刻划上去的。
刻划者拥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对空间的感知力。
她将拍摄下的符号图像与她个人数据库中的数万个甲骨文、金文字形进行自动化比对,同时也进行最传统的人工目检。
大多数符号依旧无法匹配,如同迷失在字符的海洋里。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
饿了,就用营养膏和压缩饼干简单应付;困了,就在分析室角落的行军床上和衣小憩。
外界的天明与天黑,在这地下深处毫无意义,只有终端上跳动的计时器提醒着她时间的流逝。
这天深夜(或者说,是基地计时系统定义的“休息时段”),古物分析室里只剩下苏青竹一人。
其他小组成员已轮换去休息,室内只剩下仪器运行的低沉嗡鸣和她自己清晰的呼吸声。
她正对着一组反复出现、结构相对简单的符号组合苦思冥想。
这组符号由三个基础元素构成:一个类似“口”字的方形,内部有一个小点;一个形似波浪的曲线;还有一个如同树枝分叉的短竖线。
“口”内含点,在甲骨文中可表示“日”、“星”,或泛指发光体、能量源? 波浪曲线,常与“水”、“气”、“流动”相关。
树枝分叉,可能代表“生长”、“显现”、“发散”? 她尝试了多种组合解读,但放在龙纹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