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对立阵营的冷眼旁观

关灯
模拟成功的巨大喜悦,如同汹涌的潮水,在陈醒和苏青竹心中激荡。

    然而,当他们带着初步的分析结果,走出那冰冷而喧嚣的计算机房,重新踏入“燧人氏”基地的主体生活区时,这股热潮迅速遭遇了现实环境那无处不在的、低温的静默。

     消息的传播速度远超他们的想象。

    超级计算机的任务状态是透明的,B7-29任务的高负载运行以及其“成功完成”的状态,早已被基地内无数双眼睛注意到。

    尤其是,当这个任务与陈醒和苏青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时,它所引发的关注和解读,便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派系色彩。

     餐厅里,当陈醒和苏青竹端着餐盘寻找座位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微妙的氛围变化。

    原本一些还会与他们点头示意、甚至偶尔交流几句的中立研究人员,此刻大多选择了回避目光,或者匆匆吃完离开。

    他们的成功,非但没有赢得广泛的祝贺,反而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打破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平衡,让许多人感到了不安。

     而来自周立坤教授及其核心圈子的反应,则更为直接和冰冷。

     在一次关于“天河”对撞机本底数据分析的例行小组讨论会后,几位周立坤团队的成员聚集在走廊的休息区。

    陈醒恰好从旁边经过,听到其中一人,一位以言辞犀利着称的副研究员,用不大不小、恰好能让他听到的音量说道: “……用了B级集群几十个小时,据说就跑出来一个玩具模型,拟合了一下已知数据,这能说明什么?过拟合谁不会啊?随便编个复杂点的模型,总能找到几个参数对上号。

    ” 旁边另一人附和道:“就是。

    真正的物理发现,需要的是坚实、可重复的实验证据,不是在计算机里玩数学游戏。

    把希望寄托在几千年前的刻痕和虚无缥缈的‘底层架构’上,简直是本末倒置。

    ” 他们没有指名道姓,但那讥诮的语气和瞥向陈醒的余光,已经明确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冷眼旁观,且充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