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彝年炊烟暖校垣

关灯


    省农科院苏文远专家响应脱贫攻坚号召,深入凉山,带来了他培育的革命性荞麦良种“丰产1号”。

    为表达全寨感激之情,曲比村长与校长兄弟决定,在彝族年开幕的黄昏,于操场为苏专家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欢迎晚宴,以此表达彝家最郑重的感恩。

     于是,浓郁“年味”里又多一股鲜活人情温度的忙碌气息。

    操场边缘临时垒起的几口硕大土灶台和大铁锅蒸笼成为焦点。

    课间,兼任文艺后勤的李晓梅老师系着碎花土布围裙,带几个熟稔家务的本地学生家长围着蒸腾滚滚白汽的巨大蒸笼高速运转。

    灶膛松木柴火噼啪轻响,火光将她们脸映得通红。

     操作台上,精细的荞麦面粉倒入大木盆,加入后山清冽的泉水。

    沾满干粉的手揉捏推压,将面团塑造成彝族年餐桌的灵魂——荞面粑粑。

    形态各异:有朴素的实心扁圆,也有被巧手捏成的半月形状。

     又一笼巨大的锅盖被揭开,灼热的蒸汽裹挟着谷物最原始的生命气息,如云龙直冲云霄,那纯粹而朴实的荞麦香瞬间弥漫开来。

    蒸汽中,新出笼的粑粑显露真容:甜味的掺着野蜂蜜,散发山花幽香;咸味的半月形则包裹着腊肉丁和翠绿野菜,带来咸鲜与清新的复合诱惑。

     这荞粑的热气与浓香,与窗缝钻入的腊肉油香、操场的松枝烟火气、围墙边玉米辣椒的阳光泥土芬芳……种种味道在干燥的秋风里旋转、交融,最终酿成独属于凉山深秋节庆的、复杂而暖人的“年味”。

    它如一双温暖粗糙的劳作之手,抚慰着每一根感官神经,让空气变得粘稠丰腴,充满了踏实的归属感与团圆的渴望。

     然而,就在这令人沉醉暖香弥漫之际,一年级教室里却酝酿起一股与窗外节庆暖意截然相反、冰冷刺骨暗流汹涌的寒流。

     下午自习课本该安静温书。

    教室很静,只有窗外高年级孩子悬挂年饰的欢快笑闹跑动声,以及笔尖划过粗糙纸张的轻微沙沙声。

    阳光透过新粘贴五色彩纸窗饰投进,在地上课桌留下斑驳光影。

     年轻沈兰老师刚宣布完节前最后一次大扫除分工,匆匆离开教室前轻声叮嘱:“保持安静,自己预习哦。

    ” 穿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