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归乡就业焕新生

关灯
这个看似简陋的加工点,如同一个强劲引擎被植入村庄躯体,瞬间为整个片区泵入新鲜血液。

    它直接吸纳了红星村及附近山寨十几个原本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在建筑工地扛水泥、在餐馆后厨洗碗、在南方工厂流水线做苦力的壮劳力返乡就业!他们不必再忍受与家人分离、在陌生城市底层挣扎的辛酸。

    在家门口,就能用熟悉劳作的手,挣到一份踏实、稳定、能支撑家庭的工作。

    其中,就有玲玲曾为生存漂泊远方的父亲——曲比阿木,以及阿果那沉默寡言、为妻儿在外闯荡的父亲——阿果木呷。

     阿果木呷,性情如山岩般沉默甚至倔强的彝族汉子,几年前为养活老人、给孩子买支铅笔,不得不与妻子含泪离乡,辗转南方沿海,住过漏雨窝棚,扛过沉重砂石,忍受过包工头的刻薄。

    生活重担将他的脊梁早早压弯,眼中布满漂泊的疲惫与茫然。

    听闻家乡合作社和加工点急需人手,他几乎掐着指头算归期,毫不犹豫辞工返乡。

    合作社里熟悉的泥土气息,像一声急切的召唤,拨动了他心中最深沉的弦。

     曾经的曲比阿木,沉默、疲惫,眼神里是望不到头的木然。

    如今,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他的命运被改写。

    凭着对土地本能的眷恋与天生的勤勉,他成了学新技术最快的人。

    他整天泡在田里,对“丰产1号”从破土出苗到抽穗扬花的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渐渐成了乡亲们信服的田间榜样。

    大家推选他担任联合示范田的技术小组长,这身份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尊严。

    当他穿上印有“红星合作社”字样的深蓝色工装时,胸中涌起一股滚烫的自豪。

    站在田埂上为大家讲解示范时,他腰背挺直,声音洪亮,目光专注,黝黑的脸膛泛着光亮——昔日的愁苦与麻木,已被一种沉甸甸的自信彻底取代。

     玲玲的母亲阿呷,性情温柔而坚韧,因手巧麻利,被优先招进村口的农产品加工点。

    在技术员的耐心指导下,她迅速掌握了分拣机的操作要领。

    每一次精准的投料、每一次细致的筛选,都融进了她对家庭的牵挂与对安稳日子的渴望。

    当她看到饱满的苦荞粒如金色的溪流般从机器中倾泻而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