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风葬客

关灯
西出阳关,便是连绵不绝的死亡沙海。

     老一辈的驼队里流传着一句话:“宁遇狼群,莫见风葬客。

    ” 所谓“风葬客”,并非指某种人,而是一种只存在于驼队口耳相传中的、极端诡异恐怖的现象。

     我爷爷年轻时是丝绸之路上最有经验的驼队把头,他常说,沙漠里死的人,尸首若不被黄沙掩埋,就会被烈日和风干成“腊肉”。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当一个人怀着极深的执念或怨念死在特定的大漠风口,他的魂就可能被永世困在原地,与风沙融为一体,成了“风葬客”。

     它们没有实体,无形无质,只在特定天气出现,模仿过往旅人的样貌和声音,引诱活人走向流沙深处或断绝水粮的绝地。

     爷爷这辈子只见过一次“风葬客”,那经历让他右耳失聪,回来后整整三年不敢带队进那片被称为“鬼哭垄”的沙域。

     那年,爷爷的驼队接了趟急活儿,要护送一批珍贵的西域香料穿过塔克拉玛干东部最危险的“黑风道”。

     时间紧,他们不得不冒险走一条近路,那条路正好要经过“鬼哭垄”的边缘。

     带队的是个叫哈斯木的维吾尔族老向导,他极力反对,说这个季节、这个时辰过“鬼哭垄”,是找死。

     但货主加了三倍的钱,爷爷犹豫了。

     最终,贪念压过了警惕,他决定冒险一搏。

     那天的天色从一开始就不对劲。

     太阳是惨白色的,挂在天上,没有温度。

     天空是一种浑浊的黄灰色,没有风,空气凝滞得让人心慌。

     驼铃叮当作响,声音在死寂的沙漠里传得老远,反而更添诡异。

     走到“鬼哭垄”入口时,已是下午。

     那是一片巨大的、被风化得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一座座土黄色的山丘像一个个沉默的巨人,又像是一片巨大的坟墓。

     垄内静悄悄的,连最常见的沙蜥和甲虫都看不到一只。

     “把头,不能再走了!” 哈斯木拉住爷爷的骆驼,脸色发白, “你看那沙子的颜色!” 爷爷低头看去,只见垄口附近的沙地,呈现出一种不祥的暗红色,像是被血浸过。

     就在这时,起风了。

     不是沙漠常见的燥热风,而是一股股冰冷的、打着旋的邪风。

     风卷起沙粒,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

     风中隐隐约约,似乎夹杂着许多人的窃窃私语,听不真切,却让人心烦意乱。

     “来了……它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