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鬼唱戏
关灯
小
中
大
凉,连风吹过残梁的“呜呜”声,都像是胡琴在帮她伴弦。
老赵僵在原地,眼睛慢慢花了——他好像看见戏台子突然变完整了,红漆的柱子,描金的台幔,台下坐满了看客,穿长衫的先生摇着折扇,穿布衫的伙计嗑着瓜子,叫好声能掀了屋顶。
阿鸾站在戏台中央,水袖翻飞间,连鬓角的碎发都透着活气,哪里还有半分死气? 可这幻象只持续了片刻,风一吹,戏台又变回了那堆朽木,阿鸾的身影也晃了晃,像是被风吹得要散架。
她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时,声音突然顿住,低头看着自己的手——那双手正慢慢变得透明,连指甲盖都快看不见了。
“赵大爷,我撑不了多久了。
”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那戏本我埋在戏台左角的老槐树下,三尺深,裹了三层油布。
您要是能找着,就交给城里戏校的周先生,别让它跟着我烂在水里……” 老赵还没来得及点头,戏台顶上的马灯突然“噗”地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剩。
夜风卷着枯草重新聚到戏台边,刚才那点人气,好像从来没存在过。
只有地上那枚银簪,还闪着微弱的光——是阿鸾刚才水袖扫过戏台时掉下来的,簪头雕着朵小小的牡丹,花瓣上还沾着点河泥。
第二天一早,老赵揣着银簪,带着戏班剩下的几个后生,扛着铁锹去了城隍庙。
戏台左角的老槐树枯了好些年,树根盘在地上像只老鬼的手。
几人挖了不到三尺,铁锹就碰到了硬东西——是个油布包,三层油布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里面整整齐齐叠着本线装书,纸页泛黄,封面上用小楷写着“祖传秘本《牡丹亭》”,墨迹都快洇透纸背了。
三个月后,城里的戏校排了新戏,就是那本《牡丹亭》。
开演那天,戏院里坐满了人,连过道里都站满了听戏的。
当旦角唱到“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台下的老人们突然安静下来——有人说,看见戏台边站着个穿水绿戏服的姑娘,梳着双环髻,手里攥着块帕子,笑着鼓了鼓掌,然后慢慢融进了台边的暖光里,再也没出现过。
后来老赵还在打更,只是梆子上系了根红绳,红绳末端拴着那枚牡丹银簪。
每当冬夜的风吹过城隍庙,他就会多绕到戏台边站一会儿,有时会对着空戏台轻声说:“阿鸾啊,今儿戏校又排了新段子,听得人心里暖。
” 风会卷着枯草在他脚边打旋,像是在应和。
喜欢鸡皮和疙瘩请大家收藏:()鸡皮和疙瘩
老赵僵在原地,眼睛慢慢花了——他好像看见戏台子突然变完整了,红漆的柱子,描金的台幔,台下坐满了看客,穿长衫的先生摇着折扇,穿布衫的伙计嗑着瓜子,叫好声能掀了屋顶。
阿鸾站在戏台中央,水袖翻飞间,连鬓角的碎发都透着活气,哪里还有半分死气? 可这幻象只持续了片刻,风一吹,戏台又变回了那堆朽木,阿鸾的身影也晃了晃,像是被风吹得要散架。
她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时,声音突然顿住,低头看着自己的手——那双手正慢慢变得透明,连指甲盖都快看不见了。
“赵大爷,我撑不了多久了。
”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那戏本我埋在戏台左角的老槐树下,三尺深,裹了三层油布。
您要是能找着,就交给城里戏校的周先生,别让它跟着我烂在水里……” 老赵还没来得及点头,戏台顶上的马灯突然“噗”地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剩。
夜风卷着枯草重新聚到戏台边,刚才那点人气,好像从来没存在过。
只有地上那枚银簪,还闪着微弱的光——是阿鸾刚才水袖扫过戏台时掉下来的,簪头雕着朵小小的牡丹,花瓣上还沾着点河泥。
第二天一早,老赵揣着银簪,带着戏班剩下的几个后生,扛着铁锹去了城隍庙。
戏台左角的老槐树枯了好些年,树根盘在地上像只老鬼的手。
几人挖了不到三尺,铁锹就碰到了硬东西——是个油布包,三层油布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里面整整齐齐叠着本线装书,纸页泛黄,封面上用小楷写着“祖传秘本《牡丹亭》”,墨迹都快洇透纸背了。
三个月后,城里的戏校排了新戏,就是那本《牡丹亭》。
开演那天,戏院里坐满了人,连过道里都站满了听戏的。
当旦角唱到“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台下的老人们突然安静下来——有人说,看见戏台边站着个穿水绿戏服的姑娘,梳着双环髻,手里攥着块帕子,笑着鼓了鼓掌,然后慢慢融进了台边的暖光里,再也没出现过。
后来老赵还在打更,只是梆子上系了根红绳,红绳末端拴着那枚牡丹银簪。
每当冬夜的风吹过城隍庙,他就会多绕到戏台边站一会儿,有时会对着空戏台轻声说:“阿鸾啊,今儿戏校又排了新段子,听得人心里暖。
” 风会卷着枯草在他脚边打旋,像是在应和。
喜欢鸡皮和疙瘩请大家收藏:()鸡皮和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