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扩厂淬新刃,厉兵秣马待强敌

关灯
鹰嘴谷的雪在晨光里泛着冷光,战士们正用铁锹平整战场,把牺牲战友的遗体抬往山坡墓地。

    徐昊蹲在雪地里,小心翼翼地捡起一块染血的机枪零件——这是周铁柱昨天战斗时摔坏的轻机枪部件,上面还留着弹孔。

    远处,张大爷带着老乡们正用石头垒墓碑,每垒好一块,就用红漆在木牌上写下烈士的名字,手抖得厉害,红漆在雪地上滴出点点痕迹。

     “徐参谋,这是第八十七块碑了。

    ”小李走过来,手里拿着个磨得发亮的军号,“这是孙连长的,昨天拼刺刀时被鬼子挑断了喉咙,手里还攥着这个号。

    ” 徐昊接过军号,冰凉的铜皮上还沾着干涸的血迹。

    他想起孙富贵昨天冲锋时的模样,大刀砍得卷了刃,却依旧嘶吼着往前冲。

    眼眶突然发热,他把军号塞进怀里:“好好收着,等打跑了鬼子,咱们把它送到纪念馆去,让后人知道孙连长是怎么打鬼子的。

    ” 清理战场的间隙,李云龙和赵刚正在兵工厂召开干部会。

    石桌上摆着张皱巴巴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鬼子北平师团的集结地,还有密密麻麻的箭头指向鹰嘴崖。

    “三万多人,五十多辆坦克,一百多门山炮,”李云龙用旱烟袋敲着地图,“这鬼子是下了血本,想把咱们晋西北的根给刨了。

    徐昊,你说,咱们现在的家当,能扛住几轮进攻?” 徐昊指着桌角的武器清单:“目前有改良轻机枪五十六挺、75mm山炮五门、轻型迫击炮三十门,刚解锁的中型迫击炮还在试造,子弹流水线也没搭好。

    要是硬拼,最多能扛两天;但咱们用游击战术拖,再配合友军袭扰,撑半个月没问题。

    ” “拖是必须的,但装备也得跟上!”赵刚补充道,“我已经跟周边五个县的老乡打过招呼,他们会送铁器来支援兵工厂,还会组织担架队和运输队。

    昨天还有两百多个年轻人报名参军,现在新兵连已经满员了,就等咱们训练。

    ” 话音刚落,王铁匠就满头大汗地跑进来,手里举着个刚锻好的炮管:“小徐!中型迫击炮的炮管试出来了!就是尾座还没弄好,需要用厚铁皮加固,咱们剩下的铁皮只够造三个!” 徐昊跟着王铁匠往兵工厂跑,只见熔炉旁摆着三根半米长的炮管,表面还泛着热气。

    系统面板的【中型迫击炮参数】显示,炮管壁厚需12mm,现在锻打的这根误差1mm,勉强达标,但尾座需要承受300kg的后坐力,普通铁皮根本扛不住。

    “用鬼子的坦克装甲板!”徐昊突然想起,上次战斗缴获了五块坦克装甲板,虽然有弹孔,却足够厚,“把装甲板裁成圆形,中间钻孔,再和炮管焊接,应该能行。

    ” 王铁匠眼睛一亮,立刻让工人们用大剪子裁装甲板。

    老乡们听说兵工厂缺人手,也主动来帮忙,张大爷带着几个老石匠,用凿子把装甲板凿平,手指被磨得渗血,却只是用布条缠了缠,继续干。

    李婶则带着妇女们,把家里的铁锅砸成碎铁片,用来填充迫击炮的破片槽——这些铁锅都是老乡们舍不得用的家当,现在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来。

     两天后,第一门中型迫击炮终于组装完成。

    徐昊带着炮兵小队去后山试射,炮架用榆木和铁轨钢加固,炮管对准两百米外的土靶。

    “放!”他一声令下,炮手点燃引信,炮弹拖着清晰的尾迹飞出,精准砸在靶心,土堆炸开的烟尘里,靶杆被拦腰炸断,破片飞溅范围比轻型迫击炮大了一倍。

     “好炮!”战士们欢呼起来,周铁柱拄着木拐也来了,他趴在雪地里,用望远镜看着弹坑,兴奋地喊:“徐参谋,这炮要是量产,下次打鬼子的重炮阵地,咱们再也不用靠命填了!” 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子弹流水线的搭建遇到了瓶颈。

    系统蓝图要求的“冲压模具”需要特种钢材,兵工厂里根本没有,只能用手工捶打弹壳,效率极低,一天最多造两百发子弹,远远不够新兵连训练用。

    徐昊蹲在流水线旁,看着工人们用小锤一点点敲弹壳,心里急得慌——要是子弹跟不上,就算有再多的枪,也只是烧火棍。

     “俺有办法!”李婶突然开口,她手里拿着个用陶土做的模具,“俺们村以前烧瓦罐,用陶模就能定型。

    咱们把陶模烧硬,里面涂一层机油,把熔化的铅灌进去,应该能做出弹壳的雏形,再用锤敲平,能省不少劲!” 徐昊立刻让工人们试做,果然,陶模做出的弹壳雏形误差很小,手工修整后就能用。

    张大爷还带着老乡们在山里挖黏土,烧陶模的窑就用兵工厂的旧熔炉改造,一天能烧出五十个陶模,子弹产量一下子提到了每天五百发。

    “还是老乡们有办法!”徐昊感慨道,他打开系统面板,【7.92mm子弹量产流水线进度】从20%跳到了50%,心里松了口气。

     装备问题刚有进展,新兵训练又出了岔子。

    徐昊去新兵连视察时,发现十几个新兵正围着一个老兵抱怨:“班长,这木棍模拟步枪太沉了,练一天胳膊都抬不起来,啥时候能有真枪啊?”还有个瘦高个新兵,扔手榴弹时只扔了五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