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密电疑云初现端倪

关灯
郑耀先与刘铭章各自领命,如同两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军统局这潭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汹涌的深水中,激起了不同的涟漪。

    郑耀先以特别督察专员兼行动处副处长的身份,迅速在罗家湾内部刮起了一阵肃杀的旋风。

    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如同经验丰富的猎手,悄无声息地布下了自己的网。

    他首先调阅了昨夜庆功宴所有服务人员、警卫布置以及近期接触过宴会核心信息人员的档案,不动声色地进行交叉比对。

    同时,他借着戴笠授予的“临机专断之权”,对局本部的几个关键部门,尤其是机要室、总务科和警卫大队,进行了一次看似常规、实则暗藏机锋的人员摸排与工作流程“优化”。

    他行事老辣,往往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问题,观察对方的反应;或是在看似闲聊中,提及一些只有内部人员才可能知晓的细节,测试信息的泄露渠道。

    几位平日里与毛人凤走得颇近、又恰好负责相关环节的中层官员,被郑耀先以“协助理清流程”为由,“请”去谈了次话,虽未动刑,但那无形的压力与精准的提问,已让其中几人汗湿后背。

    郑耀先清楚,内部清查如同抽丝剥茧,急不得,也慢不得,既要施加足够压力迫使隐藏的敌人露出马脚,又不能动作过大引发整个系统的反弹和戴笠的猜疑。

    他将“刺客重伤昏迷”的假消息,通过特定渠道小心翼翼地释放了出去,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鱼饵,静待鱼儿搅动波纹。

    与此同时,他对“青石板路”的追查也同步展开。

    他派出绝对可靠的外勤,对重庆城内所有名字中带“石”“板”“路”字样的街道、商铺、仓库,甚至是一些江湖暗语中指代的地点,进行秘密排查与监视。

    这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但他相信,只要对方留下痕迹,就一定能找到线索。

    而在电讯处那栋相对独立、充斥着滴滴答答信号声与纸张油墨气味的大楼里,刘铭章也开始了他的新使命。

    晋升机要科科长,进入核心机要组,意味着他拥有了接触军统最高级别密码本和核心通讯记录的权限。

    他的办公室从开放式大间换成了一个带有隔音设施的小单间,桌上摆放着最新式的收报机和一堆标着“绝密”字样的密码档案。

    他没有急于去翻看那些核心密码,而是首先梳理了近期所有侦测到的不明信号和尚未破译的密电存档。

    他需要先理清“猫头鹰”可能活动的电波环境。

    在堆积如山的电文记录中,他凭借过人的记忆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很快发现了一丝不寻常的迹象。

    在最近三个月内,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前后这段时间,存在着几组非常隐蔽、出现频率极低、但每次出现都恰好与军统内部某些重要人事变动或外部重大事件时间点吻合的异常信号。

    这些信号源位置飘忽不定,加密方式也与已知的日伪或中共密码体系迥异,更接近于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