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关灯
必得当,还需先生们运筹帷幄。

    ” “不必过谦。

    ”徐元摆摆手,爱不释手地又看了一遍地图,“你这‘尽本分’,可比许多人绞尽脑汁都想得深远、实在。

    此图暂留我处,我需连夜整理一份清晰的帛图,连同你的分析,一并呈送文若先生。

    ” 两日后,夜已深。

    鄄城州牧府旁的一处僻静院落内,灯火通明。

    这里正是荀彧处理机要文书的地方。

     荀彧披着一件厚袍,正伏案疾书。

    他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但眼神依旧清澈而专注。

    案头堆满了来自各方的文书、地图。

    作为曹操的总揽后方、荐举人才、参决军国的核心谋士,他肩上的担子重如山岳。

     这时,一名心腹书吏轻轻走入,将一份新绘制的帛图和一份附着的简要说明,恭敬地放在案头一角:“先生,这是书佐徐元刚送来的,关于巨野泽西侧地形的详图及斥候分析,请您过目。

    ” 荀彧“嗯”了一声,并未立刻抬头。

    直到处理完手头一封关于春耕安排的紧急公文,他才揉了揉眉心,伸手拿过了那份帛图。

     起初,他的目光只是习惯性地扫过,但很快,便被地图上精细的标注和清晰的层次吸引住了。

    他坐直了身体,将油灯拉近了些,仔细看了起来。

    尤其是看到对“落雁陂”地形的详细描述和那条迂回小路的标注时,他的手指轻轻在“独龙岗”三个字上敲了敲。

     然后,他拿起了那份简要说明。

    上面是徐元整理的、基于陈暮分析的用兵建议,文字简洁,条理分明。

     荀彧看完,沉默了片刻,目光再次落回地图右下角那个不显眼的署名——“斥候队率陈暮绘注”。

     “陈暮……”荀彧低声念了一遍这个名字。

    他想起了前几日看到的那份关于驱匪安民的条陈,文字朴实,却透着一股难得的冷静与务实。

    如今这份地图,更是将这种务实发挥到了极致。

    不尚空谈,专注细节,于细微处见真章,这正是目前千头万绪的兖州最需要的人才品质。

     “去查一下这个陈暮的底细,颍川阳翟人……看看引荐他的是谁。

    ”荀彧对书吏吩咐道,语气平淡,却意味着这个小小的斥候队率,已经正式进入了他的储备人才名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荀彧补充道,“告诉徐元,以后此类涉及地形、民情的重要斥候回报,若有关键发现,可直接呈送至此。

    军中寻常文书,过于简略了。

    ” “是,先生。

    ”书吏躬身退下。

     荀彧再次将目光投向地图,嘴角微微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乱世之中,人才是比黄金更宝贵的资源。

    这个陈暮,或许武力谋略皆非顶尖,但这份沉静、细致和务实,恰如一块尚待雕琢的璞玉,或可成器。

     又过了几天,一纸调令下到了斥候营王屯长手中。

     王屯长看着调令,脸上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