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熔炉与膝盖
关灯
小
中
大
,都能给你铸出一模一样的杀器!你东家!他真敢?真敢用老子铸的炮,去轰他娘的金銮殿?”
赵铁山斩钉截铁道:“东家已立血誓!倾家荡产,也要造出比佛郎机鬼更利更坚、更能杀敌的铳炮!箭已在弦!他要的,是能轰塌汉中城门、让流寇胆寒的炮!是能在这乱世,轰出一条生路的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欧铁胆喃喃道:轰开城门,轰开生路,好!老子跟你们干了!这身老骨头,这点压箱底的手艺,埋山里喂野狗不如拿去炸!炸他个天崩地裂!炸他个痛痛快快!”
他不再看赵铁山,转身朝石屋咆哮:“虎头!滚出来!收拾吃饭的家伙!带上老子的神范!咱们——出山!铸炮去!”
重庆府綦江,翠竹掩映的山居小院。
徐怀瑾一袭洗得发白的青布直裰,独坐石桌前。
桌上摊着张行那封信笺,旁边散落着他自己绘制的燧发机括草图,还有几卷老师徐光启翻译的泰西格物书籍。
他修长的手指缓缓拂过信纸,指尖停留在流寇迫近、广元父老悬心、倾尽染坊所有盈利、以格物之巧技、挽黎庶于倒悬几行字上。
张行描绘的惨状——佛郎机火器炸膛伤人,匠人陈二焦黑模糊的手臂,以及那孤注一掷熔毁废铳的决绝——如同冰冷的针,刺入他刻意维持的平静避世之心。
身为徐光启门生,他深知火器之利,更知朝廷工部之朽。
魏阉余孽的贪墨、倾轧,曾让他满腔报国热忱化为齑粉,只能归隐山林,将满腹才学寄托于案头机括,聊以自慰。
张行的信,像一道强光,骤然照亮了这自欺欺人的平静。
倾家造器?护佑桑梓?字字重逾千钧。
这哪里是简单的保境安民?这分明是私蓄武力,图谋大事! 他闭上眼。
老师徐光启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的容颜在眼前浮现,与信纸上那破釜沉舟的张行二字重叠。
一边是师训,是忠君,是明哲保身;另一边,是那挽黎庶于倒悬的灼热呼唤,是让他手中这精巧却无用的燧发装置,真正化为战场杀器、庇护生灵的可能。
那点沉寂多年的火星,被这封裹挟着硝烟与血腥的信,猛地吹旺了,他提起笔,饱蘸浓墨,想写一封回绝信。
笔锋悬在不字之上,却重如千钧,久久无法落下。
广元城郊,新辟的火器工坊大院。
几日间,原本空旷的场地已大变了模样。
几座新起的土坯房充作库房与匠舍,场地中央,几口新砌的炼铁炉封着火泥。
但最惹眼的,是角落那座用巨大青石条垒砌的锻炉,炉膛里炭火炽白,红光映照着炉前几个汗流浃背、奋力捶打的身影——赵铁山带回的老伙计们,正用最原始的方式夯实根基。
张行一身短打,裤脚沾泥,正与赵铁山在一张巨大木案前对着粗犷的工坊草图指划。
赵铁山忧心道:“东家,按您吩咐,各区分开了,只是钻铳膛、车炮膛的好手,还得等成都卫那边…”话音未落,院门外传来一阵压抑的喧哗,夹杂着妇孺的抽泣和汉子的喘息。
张行眉头一拧,与赵铁山对视一眼,快步走向院门。
只见李玉横领着七八个汉子站在门外。
这些汉子大多三四十岁,穿着半旧的粗布短褐,此刻神情却复杂到了极点——惊惶、疲惫、愤怒,还有一丝认命的麻木。
脚边堆着简陋的行李。
更扎眼的是他们身后,十来个妇孺老幼,惊魂未定,孩子紧抓母亲衣角,妇人低低啜泣。
李玉横抹了把脸上的汗灰,快步上前,声音压得极低,“东家,人都请来了。
钻膛的刘老栓、车炮膛的郑大锤,还有他们几个顶好的徒弟,一个不少,家眷也都接来了。
” 他刻意加重了请字和接字。
张行的目光缓缓扫过那群沉默抗拒的匠人,最后落在那些茫然无助、瑟瑟发抖的妇孺身上。
他脸上没有任何意外,微微颔首:“李管事辛苦,来了就好。
” 他转向匠人,:“诸位师傅,一路受惊了,张某手段或有不当,实乃情势危急,箭在弦上!广元危在旦夕,百姓悬心。
我张行在此立誓,只要诸位安心在此,施展所长,张某必奉为上宾!工食银,是成都卫所的三倍!立下功劳,金山银山,绝不吝啬! 你们的家眷,从今日起,便是我张家染坊的亲眷!自有妥善安置,衣食无忧,绝无后顾之虑!” 为首的刘老栓头发花白,浑浊的老眼里爆发出悲愤与绝望:“张东家!您当我这把老骨头真糊涂了?可我这双钻了四十年炮膛的眼,
徐怀瑾一袭洗得发白的青布直裰,独坐石桌前。
桌上摊着张行那封信笺,旁边散落着他自己绘制的燧发机括草图,还有几卷老师徐光启翻译的泰西格物书籍。
他修长的手指缓缓拂过信纸,指尖停留在流寇迫近、广元父老悬心、倾尽染坊所有盈利、以格物之巧技、挽黎庶于倒悬几行字上。
张行描绘的惨状——佛郎机火器炸膛伤人,匠人陈二焦黑模糊的手臂,以及那孤注一掷熔毁废铳的决绝——如同冰冷的针,刺入他刻意维持的平静避世之心。
身为徐光启门生,他深知火器之利,更知朝廷工部之朽。
魏阉余孽的贪墨、倾轧,曾让他满腔报国热忱化为齑粉,只能归隐山林,将满腹才学寄托于案头机括,聊以自慰。
张行的信,像一道强光,骤然照亮了这自欺欺人的平静。
倾家造器?护佑桑梓?字字重逾千钧。
这哪里是简单的保境安民?这分明是私蓄武力,图谋大事! 他闭上眼。
老师徐光启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的容颜在眼前浮现,与信纸上那破釜沉舟的张行二字重叠。
一边是师训,是忠君,是明哲保身;另一边,是那挽黎庶于倒悬的灼热呼唤,是让他手中这精巧却无用的燧发装置,真正化为战场杀器、庇护生灵的可能。
那点沉寂多年的火星,被这封裹挟着硝烟与血腥的信,猛地吹旺了,他提起笔,饱蘸浓墨,想写一封回绝信。
笔锋悬在不字之上,却重如千钧,久久无法落下。
广元城郊,新辟的火器工坊大院。
几日间,原本空旷的场地已大变了模样。
几座新起的土坯房充作库房与匠舍,场地中央,几口新砌的炼铁炉封着火泥。
但最惹眼的,是角落那座用巨大青石条垒砌的锻炉,炉膛里炭火炽白,红光映照着炉前几个汗流浃背、奋力捶打的身影——赵铁山带回的老伙计们,正用最原始的方式夯实根基。
张行一身短打,裤脚沾泥,正与赵铁山在一张巨大木案前对着粗犷的工坊草图指划。
赵铁山忧心道:“东家,按您吩咐,各区分开了,只是钻铳膛、车炮膛的好手,还得等成都卫那边…”话音未落,院门外传来一阵压抑的喧哗,夹杂着妇孺的抽泣和汉子的喘息。
张行眉头一拧,与赵铁山对视一眼,快步走向院门。
只见李玉横领着七八个汉子站在门外。
这些汉子大多三四十岁,穿着半旧的粗布短褐,此刻神情却复杂到了极点——惊惶、疲惫、愤怒,还有一丝认命的麻木。
脚边堆着简陋的行李。
更扎眼的是他们身后,十来个妇孺老幼,惊魂未定,孩子紧抓母亲衣角,妇人低低啜泣。
李玉横抹了把脸上的汗灰,快步上前,声音压得极低,“东家,人都请来了。
钻膛的刘老栓、车炮膛的郑大锤,还有他们几个顶好的徒弟,一个不少,家眷也都接来了。
” 他刻意加重了请字和接字。
张行的目光缓缓扫过那群沉默抗拒的匠人,最后落在那些茫然无助、瑟瑟发抖的妇孺身上。
他脸上没有任何意外,微微颔首:“李管事辛苦,来了就好。
” 他转向匠人,:“诸位师傅,一路受惊了,张某手段或有不当,实乃情势危急,箭在弦上!广元危在旦夕,百姓悬心。
我张行在此立誓,只要诸位安心在此,施展所长,张某必奉为上宾!工食银,是成都卫所的三倍!立下功劳,金山银山,绝不吝啬! 你们的家眷,从今日起,便是我张家染坊的亲眷!自有妥善安置,衣食无忧,绝无后顾之虑!” 为首的刘老栓头发花白,浑浊的老眼里爆发出悲愤与绝望:“张东家!您当我这把老骨头真糊涂了?可我这双钻了四十年炮膛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