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隋末余波,民生渐稳

关灯
扫卫生的杂役,听叶法善说有个逃难来的老汉曾在药铺当过学徒,立刻就答应收留他。

     他又去了几家酒楼、杂货铺,有的婉言拒绝,有的犹豫再三后答应先收留一人试试。

    就这样跑了三天,竟为七个难民找到了营生:两个妇人去了布庄,一个老汉去了药铺,两个年轻些的汉子被酒楼雇去挑水劈柴,还有两个会木工的,被家具铺的掌柜收了当学徒。

     那个抱着孩子的妇人也在其中,胡记布庄的胡掌柜见她手脚勤快,又心疼她的遭遇,便让她在布庄做些缝补浆洗的活计,管吃管住,每月还能给几百文钱。

     叶法善去看她们时,妇人正在院子里晾晒刚浆洗好的布料,脸上虽还有疲惫,却多了几分踏实。

    孩子已经能下床走动了,穿着道馆里孩子穿过的旧衣裳,正拿着个小木棍在地上画着玩,小脸渐渐有了血色,眼神也亮了起来。

     “叶道长,真是谢谢您了。

    ”妇人看到他,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眼圈泛红,“要不是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你自己肯吃苦。

    ”叶法善笑着说,“好好干,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 看着妇人忙碌的身影和孩子嬉闹的样子,叶法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难民等着帮助,但至少,他让这几家人看到了希望。

     回到道馆,玄阳子正在院中修剪竹子,见他回来,便停下手中的剪刀:“看你这神色,想必是成了?” 叶法善将经过说了一遍,玄阳子点点头,意味深长地说:“你做得很好。

    修道之人,不能只在观中诵经画符,能将道的慈悲化作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流离的人有处可去,让饥饿的人有饭可吃,这才是‘道在人间’的真意。

    ” 叶法善深以为然。

    他想起这几日在县城里看到的变化:南门外的破庙里,有两个难民跟着木匠学手艺,脸上有了笑容;东市的老婆婆,因为孙女被一个好心的糕点铺掌柜收留当帮工,终于不用再乞讨了;街道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商铺的叫卖声也比往日响亮了几分。

     这些细微的变化,像春雨滋润土地,一点点抚平着战乱的伤痕。

    隋末的余波或许还未完全散去,但民生正在悄然稳定,一种蓬勃的生机正在这初生的大唐土地上慢慢复苏。

     叶法善站在道馆的门口,望着远处县城的方向,夕阳正为城墙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

    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微不足道,但能参与到这复苏之中,能为这艰难却充满希望的时代添一点光,便觉得心中的道,有了更坚实的根基。

     这或许,就是师父说的“济世安人”——不在高谈阔论,而在点滴行动里。

     喜欢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请大家收藏:()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