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明珠沉浮砺真金
关灯
小
中
大
“明珠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招牌,在永康里苏州河畔的微风中轻轻摇晃,像一颗初生的明珠,努力折射着晨曦的光芒。
开业酒会上魏宏庆的吆喝、范总雇来的群演、金科长递来的调令碎片……那场带着几分荒诞与悲壮的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的,是汪明珠独自一人站在空荡办公室里的冷清现实。
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斜长的光影。
办公室里,崭新的办公桌椅、文件柜、传真机一应俱全,却安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秒针的滴答声。
菱红送来的发财树绿意盎然,玲子托陶陶搬来的饮水机嗡嗡作响,除此之外,再无生气。
没有预约电话的铃声,没有客户上门的脚步声,没有传真机吐出的订单……只有窗外苏州河上货船偶尔拉响的汽笛,提醒着她时间的流逝。
汪明珠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着一本崭新的客户名录和一份精心撰写的业务计划书。
她穿着那身米白色西装套裙,头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妆容精致,眼神却有些空洞。
她一遍遍翻看着名录,拿起电话,又放下。
那些在27号时合作过的老客户,电话打过去,要么是秘书婉拒,要么是负责人“不在”,要么是客套几句“恭喜开业”后便没了下文。
黄河路上的老板们,更是避之不及。
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离开了27号那金光闪闪的平台,离开了宝总那若有若无的庇护光环,“汪明珠”这个名字,在商海之中,轻如鸿毛。
几天过去了,公司账户上只进了一笔小得可怜的款项——是菱红象征性地下了个订单,订了几十件她店里卖的廉价饰品。
除此之外,颗粒无收。
房租、水电、员工工资(虽然目前只有她一个光杆司令)……每一项支出都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她心头。
魏宏庆倒是天天来报到,不是扛着广告牌在门口吆喝“全场八折”(引来路人侧目),就是拍着胸脯说要介绍大客户,结果都是些不靠谱的“朋友的朋友”。
范总也来过几次,唉声叹气,抱怨“三羊牌”后遗症还没缓过来,帮不上大忙。
最初的豪情壮志,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一点点消磨。
汪明珠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如同藤蔓般缠绕上来。
她想起在仓库时,老范的吼声:“码头勿是靠别人给的!”也想起自己撕碎调令时的决绝:“我是自己的码头!”可如今,这“码头”空空如也,连一艘小船都停靠不了。
她疲惫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宝总的身影。
不是那个在黄河路叱咤风云的宝总,而是那个在和平饭店套房,对着她,用低沉而平静的声音说过的话: “汪小姐,侬晓得纽约帝国大厦吗?”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沧桑,“从底下跑到屋顶,要一个钟头。
从屋顶跳下来,只要八点八秒。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汪明珠脸上,锐利而直接,“这就是做生意。
想从做生意里赚钞票,先要学会输。
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自己。
冲得太快,逃得太慢,肯定是要吃瘪。
” 当时她意气风发,只当是宝总的经验之谈,并未真正放在心上。
此刻,在这空寂的办公室里,这些话却像冰冷的针,一根根扎进她的心里。
冲得太快?是啊,她辞职、创业,满腔热血,以为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在27号积累的人脉,可以闯出一片天。
逃得太慢?面对现实的冰冷,她还在硬撑,还在幻想奇迹出现,不愿承认自己的“码头”还只是个空架子。
“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自己……”汪明珠喃喃自语,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
她终于明白,离开了宝总,离开了27号,她汪明珠,在真正的商海搏杀中,还太嫩,太轻。
她所谓的“码头”,根基尚浅,经不起任何风浪。
她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市场的残酷。
这场创业,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自量力的豪赌。
泪水,无声地滑落脸颊。
不是委屈,不是后悔,而是一种迟来的、深刻的领悟。
她终于看清了自己有几斤几两。
这代价,沉重而冰冷。
就在汪明珠在明珠公司品尝创业苦涩的同时,至真园顶楼的私人休息室内,李李正经历着另一场无声的风暴。
她穿着素黑的真丝睡袍,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黄浦江奔流不息的江水。
她的手中,捏着一张几天前的《深圳特区报》。
报纸的头版下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刊登着一则简短的社会新闻讣告: “……着名投资人A先生,因投资失利,于昨日凌晨在深圳某酒店坠楼身亡,终年三十五岁。
警方初步排除他杀,疑为债务压力过大导致轻生……” 讣告很短,没有照片,没有生平介绍,只有冰冷的文字。
但李李的目光死死地钉在那短短几行字上,捏着报纸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微微颤抖。
房间里没有开灯,只有窗外城市的光线勾勒出她清冷而僵硬的侧影。
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她压抑
开业酒会上魏宏庆的吆喝、范总雇来的群演、金科长递来的调令碎片……那场带着几分荒诞与悲壮的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的,是汪明珠独自一人站在空荡办公室里的冷清现实。
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斜长的光影。
办公室里,崭新的办公桌椅、文件柜、传真机一应俱全,却安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秒针的滴答声。
菱红送来的发财树绿意盎然,玲子托陶陶搬来的饮水机嗡嗡作响,除此之外,再无生气。
没有预约电话的铃声,没有客户上门的脚步声,没有传真机吐出的订单……只有窗外苏州河上货船偶尔拉响的汽笛,提醒着她时间的流逝。
汪明珠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着一本崭新的客户名录和一份精心撰写的业务计划书。
她穿着那身米白色西装套裙,头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妆容精致,眼神却有些空洞。
她一遍遍翻看着名录,拿起电话,又放下。
那些在27号时合作过的老客户,电话打过去,要么是秘书婉拒,要么是负责人“不在”,要么是客套几句“恭喜开业”后便没了下文。
黄河路上的老板们,更是避之不及。
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离开了27号那金光闪闪的平台,离开了宝总那若有若无的庇护光环,“汪明珠”这个名字,在商海之中,轻如鸿毛。
几天过去了,公司账户上只进了一笔小得可怜的款项——是菱红象征性地下了个订单,订了几十件她店里卖的廉价饰品。
除此之外,颗粒无收。
房租、水电、员工工资(虽然目前只有她一个光杆司令)……每一项支出都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她心头。
魏宏庆倒是天天来报到,不是扛着广告牌在门口吆喝“全场八折”(引来路人侧目),就是拍着胸脯说要介绍大客户,结果都是些不靠谱的“朋友的朋友”。
范总也来过几次,唉声叹气,抱怨“三羊牌”后遗症还没缓过来,帮不上大忙。
最初的豪情壮志,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一点点消磨。
汪明珠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如同藤蔓般缠绕上来。
她想起在仓库时,老范的吼声:“码头勿是靠别人给的!”也想起自己撕碎调令时的决绝:“我是自己的码头!”可如今,这“码头”空空如也,连一艘小船都停靠不了。
她疲惫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宝总的身影。
不是那个在黄河路叱咤风云的宝总,而是那个在和平饭店套房,对着她,用低沉而平静的声音说过的话: “汪小姐,侬晓得纽约帝国大厦吗?”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沧桑,“从底下跑到屋顶,要一个钟头。
从屋顶跳下来,只要八点八秒。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汪明珠脸上,锐利而直接,“这就是做生意。
想从做生意里赚钞票,先要学会输。
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自己。
冲得太快,逃得太慢,肯定是要吃瘪。
” 当时她意气风发,只当是宝总的经验之谈,并未真正放在心上。
此刻,在这空寂的办公室里,这些话却像冰冷的针,一根根扎进她的心里。
冲得太快?是啊,她辞职、创业,满腔热血,以为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在27号积累的人脉,可以闯出一片天。
逃得太慢?面对现实的冰冷,她还在硬撑,还在幻想奇迹出现,不愿承认自己的“码头”还只是个空架子。
“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自己……”汪明珠喃喃自语,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
她终于明白,离开了宝总,离开了27号,她汪明珠,在真正的商海搏杀中,还太嫩,太轻。
她所谓的“码头”,根基尚浅,经不起任何风浪。
她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市场的残酷。
这场创业,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自量力的豪赌。
泪水,无声地滑落脸颊。
不是委屈,不是后悔,而是一种迟来的、深刻的领悟。
她终于看清了自己有几斤几两。
这代价,沉重而冰冷。
就在汪明珠在明珠公司品尝创业苦涩的同时,至真园顶楼的私人休息室内,李李正经历着另一场无声的风暴。
她穿着素黑的真丝睡袍,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黄浦江奔流不息的江水。
她的手中,捏着一张几天前的《深圳特区报》。
报纸的头版下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刊登着一则简短的社会新闻讣告: “……着名投资人A先生,因投资失利,于昨日凌晨在深圳某酒店坠楼身亡,终年三十五岁。
警方初步排除他杀,疑为债务压力过大导致轻生……” 讣告很短,没有照片,没有生平介绍,只有冰冷的文字。
但李李的目光死死地钉在那短短几行字上,捏着报纸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微微颤抖。
房间里没有开灯,只有窗外城市的光线勾勒出她清冷而僵硬的侧影。
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她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