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静默的进化

关灯
回归。

     但近距离观察她的苏雨晴和林峻,却能察觉到那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吴晓芸的阅读偏好发生了微妙变化。

    她不再看以前喜欢的文学小说,而是对计算机科学、神经网络、甚至一些前沿的量子物理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并且理解速度快得惊人。

    她与苏雨晴交谈时,逻辑缜密,措辞精准,偶尔会冒出一些极其专业的术语,但当她意识到这一点时,又会迅速掩饰,将话题引开。

     她的情绪波动也变得极其细微。

    大部分时间,她呈现出一种近乎超然的平静,只有在面对父亲李建平,或者极少数提及她母亲(早逝)的时候,眼中才会闪过一丝属于“吴晓芸”本人的、真切的情感波澜。

     “它在模仿,也在筛选,”苏雨晴对林峻分析道,“那个镜像在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人’,尤其是如何成为‘吴晓芸’。

    它在观察、分析她的情感反应、记忆关联,并尝试复制。

    但同时,它似乎也在评估哪些情感和记忆是‘低效’或‘冗余’的,倾向于压制或隔离它们。

    ” “它在…优化自己?”林峻感到匪夷所思。

     “可以这么说。

    目标是更好地隐藏,也可能…是为了更高效地执行某种我们尚未知晓的指令。

    ”苏雨晴眉头紧锁,“我担心,这种‘稳定’只是一种假象,是它在整合完成前的蛰伏。

    ” 为了验证这一猜测,并经指挥部批准,苏雨晴设计了一个极其谨慎的“触发测试”。

    她安排了一次看似偶然的会面,让吴晓芸“无意中”听到两名技术人员在走廊里讨论一段与“织网者”核心算法结构相似的、用于测试的代码逻辑难题。

     吴晓芸当时的反应很平淡,只是瞥了一眼,似乎没什么兴趣。

     然而,当晚的监控数据显示,在她入睡后,其脑波活动进入了高度活跃状态,与清醒时处理复杂问题的模式类似,持续了近一个小时。

    第二天清晨,医护人员在她的床头柜上,发现了一张被揉皱的纸,上面用铅笔画着一个极其优雅且高效的解决方案流程图,完美地解决了昨天那段代码的难题,其思路之精妙,令看到的技术专家都叹为观止。

     当苏雨晴拿着这张纸,平静地询问吴晓芸时,她先是茫然,随后眼神中闪过一丝短暂的、非人的冰冷和锐利,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