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锁匠的阴影

关灯
“锁匠”这个代号,如同一片沉重的阴云,笼罩在专案组上空。

    一个技术高超、行动诡秘、目的不明的第三方势力介入,让本就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对“泥鳅”的审讯未能提供更多关于“锁匠”的信息。

    他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卒子。

    网安部门对那个短暂接入“灵境互联”的未知数据连接的追踪也陷入了僵局,对方使用了多层跳板和前所未有的隐匿技术,线索中断。

     “锁匠”仿佛一个真正的幽灵,只在行动时留下些许痕迹,随后便融入数字世界的背景噪音中,无迹可寻。

     压力之下,指挥部调整策略,决定双管齐下: 一、**内部加固**:进一步提升对吴晓芸及其父亲李建平的保护等级,近乎于证人保护程序。

    同时,苏雨晴加大对吴晓芸远程监测数据的分析频度和深度,试图从那些无意识的涂鸦和细微的生理变化中,解读出镜像的潜在动向。

     二、**外部溯源**:集中力量调查谢知远生前的一切。

    不仅仅是他与陈星的交集,还包括他的所有研究项目、通讯记录、资金往来,甚至是他的人际网络中任何可能异常的点。

    希望能从中找到“锁匠”为何盯上他,以及那个失窃设备可能内容的线索。

     对谢知远的深度挖掘,如同考古般细致。

    技术专家尝试恢复他已被家人格式化的个人电脑硬盘;侦查员走访了他所有的同学、同事、朋友;甚至连他经常光顾的咖啡馆、书店都不放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谢知远一位大学室友模糊的记忆中,找到了一条关键线索。

    据他回忆,谢知远在去世前约半年,曾非常兴奋地提到,他通过分析一些“开源脑电数据”(后来证实可能来自某个被“渡鸦”渗透的医疗研究项目),发现了一种极其独特的“神经信息编码模式”,他称之为“基石振荡”。

    他认为这种振荡模式是某种高效神经计算的基础,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代脑机接口的核心。

     “他当时说,如果能破解这种振荡的生成机制,或许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数据’无损转换…”室友努力回忆着,“他还开玩笑说,这玩意儿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惜锁头还没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