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争相拜寿
关灯
小
中
大
《龙躯》第四十二章:争相拜寿
老一辈的厚礼,件件堪称重器,或承载铁血情谊,或彰显无上雅趣,或展现惊世财富,已然将寿宴的规格推至令人惊叹的高度。
掌声与赞叹声余韵未歇,庭院内的气氛却悄然转变,更多了几分好奇与期待——年轻一代的献礼,即将开始。
这不仅是孝心的表达,更是各家后继之人能力、资源与眼光的初次较量。
司仪脸上的笑容愈发亲和,目光扫向年轻宾客聚集的区域,声音洪亮:“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咱们这些老家伙的玩意儿也就图个热闹,接下来,该看看咱们赵家的麒麟儿、还有各位世交贤侄、名媛们的心意了!想必更是青出于蓝,别有新意啊!” 所有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首先聚焦到了主桌旁的赵尘羽身上。
作为赵家嫡孙,今日的“小主人”,由他率先献礼,再合适不过。
赵尘羽整理了一下衣领,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与自信笑容,从身后助理手中接过一个长约一尺、宽半尺的紫檀木锦盒。
他快步走到主桌前,对着赵老爷子深深一躬:“爷爷,孙儿祝您福寿安康,笑口常开!” 他打开锦盒,里面衬着明黄色的软缎,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株形态酷似人形、须根纤长密集的药材。
那药材通体呈黄褐色,主根粗壮饱满,芦碗密布,散发出一种浓郁而独特的参香,瞬间弥漫开来,令人精神一振。
“爷爷,这是孙儿托了不少关系,从长白山深处一位老参客手里求来的。
”赵尘羽声音清晰,带着几分自豪,“据那位参客和几位老师傅共同鉴定,这株野山参,参龄至少在三百二十年以上!品相完好,灵气十足,最是滋补元气,延年益寿!” “三百年份的野山参?!” “我的天!这……这可真是救命的神物了!” “赵大少有心了!这东西现在有钱都难买真货啊!”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在场的都是见多识广之辈,深知一株真正足年份的野山参意味着什么,那几乎是第二条命!其价值已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更关键的是那份难寻的心意和门路。
赵尘羽这份礼,既显孝心,又实用至极,分寸拿捏得极好。
赵老爷子显然也十分满意,抚须大笑,连连点头:“好!臭小子!算你没白混!这东西好,爷爷喜欢!回头切了片,咱们爷俩一起泡酒喝!”言语间充满了对孙儿的宠爱和赞赏。
赵尘羽笑着谢过,退到一旁,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姜然和陈墨,报已一个微笑。
紧接着,赵静怡款步上前。
她手中捧着的,是一个略显古朴的楠木书匣。
她对着爷爷和各位长辈盈盈一拜,声音温婉动听:“爷爷,静怡祝您松柏长青,安康顺遂。
” 她打开书匣,里面并非金银珠玉,而是一本纸页泛黄、但保存极其完好的线装古籍。
书页上的字迹是工整的蝇头小楷,墨色沉静,隐约可见插图。
“爷爷,您素来喜读史书,尤爱前人笔记杂谈。
” 赵静怡柔声道,“孙女前些时日偶然在一位海外藏家手中,觅得这本前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士亲笔手书的《百寿图
掌声与赞叹声余韵未歇,庭院内的气氛却悄然转变,更多了几分好奇与期待——年轻一代的献礼,即将开始。
这不仅是孝心的表达,更是各家后继之人能力、资源与眼光的初次较量。
司仪脸上的笑容愈发亲和,目光扫向年轻宾客聚集的区域,声音洪亮:“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咱们这些老家伙的玩意儿也就图个热闹,接下来,该看看咱们赵家的麒麟儿、还有各位世交贤侄、名媛们的心意了!想必更是青出于蓝,别有新意啊!” 所有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首先聚焦到了主桌旁的赵尘羽身上。
作为赵家嫡孙,今日的“小主人”,由他率先献礼,再合适不过。
赵尘羽整理了一下衣领,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与自信笑容,从身后助理手中接过一个长约一尺、宽半尺的紫檀木锦盒。
他快步走到主桌前,对着赵老爷子深深一躬:“爷爷,孙儿祝您福寿安康,笑口常开!” 他打开锦盒,里面衬着明黄色的软缎,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株形态酷似人形、须根纤长密集的药材。
那药材通体呈黄褐色,主根粗壮饱满,芦碗密布,散发出一种浓郁而独特的参香,瞬间弥漫开来,令人精神一振。
“爷爷,这是孙儿托了不少关系,从长白山深处一位老参客手里求来的。
”赵尘羽声音清晰,带着几分自豪,“据那位参客和几位老师傅共同鉴定,这株野山参,参龄至少在三百二十年以上!品相完好,灵气十足,最是滋补元气,延年益寿!” “三百年份的野山参?!” “我的天!这……这可真是救命的神物了!” “赵大少有心了!这东西现在有钱都难买真货啊!”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在场的都是见多识广之辈,深知一株真正足年份的野山参意味着什么,那几乎是第二条命!其价值已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更关键的是那份难寻的心意和门路。
赵尘羽这份礼,既显孝心,又实用至极,分寸拿捏得极好。
赵老爷子显然也十分满意,抚须大笑,连连点头:“好!臭小子!算你没白混!这东西好,爷爷喜欢!回头切了片,咱们爷俩一起泡酒喝!”言语间充满了对孙儿的宠爱和赞赏。
赵尘羽笑着谢过,退到一旁,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姜然和陈墨,报已一个微笑。
紧接着,赵静怡款步上前。
她手中捧着的,是一个略显古朴的楠木书匣。
她对着爷爷和各位长辈盈盈一拜,声音温婉动听:“爷爷,静怡祝您松柏长青,安康顺遂。
” 她打开书匣,里面并非金银珠玉,而是一本纸页泛黄、但保存极其完好的线装古籍。
书页上的字迹是工整的蝇头小楷,墨色沉静,隐约可见插图。
“爷爷,您素来喜读史书,尤爱前人笔记杂谈。
” 赵静怡柔声道,“孙女前些时日偶然在一位海外藏家手中,觅得这本前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士亲笔手书的《百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