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报告,以及新的开始

关灯
在高翔师兄那里经历了一场“硬核科普”的洗礼后,林浩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中的一条毛细血管,虽然离天下无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好歹是通了。

     他不再视那篇关于制备方法的综述为洪水猛兽。

    在高翔师兄的“降维打击”式讲解下,他虽然依旧无法复现那些复杂的计算,但至少明白了那些方法的边界和适用范围。

    他不再把它们当成一堆孤立的、需要死记硬背的名词,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为什么有的方法适合制备大块样品,有的却只能得到粉末?为什么有的方法成本高昂,有的却简单粗暴? 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是非常令人着迷的。

     带着这份新的感悟,林浩重新投入到了报告的修改工作中。

    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了。

    他学会了“摇人”,也学会了如何“优雅地”摇人。

     他发现,702教研室就像一个隐藏着各路高手的武林。

    除了“人形计算机”高翔师兄,还有精通各种作图软件的“美工大神”师姐,有对各种材料性能测试了如指掌的“实验达人”,甚至还有一位擅长写论文和基金本子的“笔杆子”博士后。

     这些人,大多都像高翔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起来不好接近。

    但只要你带着具体、真诚且经过自己思考的问题去请教,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

     林浩开始了他的“集百家之长”的旅程。

     他想画一张漂亮的三元相图,就厚着脸皮去请教那位“美工大神”师姐。

    师姐只用了十分钟,就教会了他一个比Windows画图高级一百倍的专业软件的基本操作。

     他对某种材料的“屈服强度”概念模糊,就去请教那位“实验达人”。

    对方直接把他拉到一台巨大的万能材料试验机前,一边操作,一边给他讲解拉伸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代表的物理意义。

     当然,这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也曾因为问的问题太过“小白”而被一位脾气火爆的师兄怼过:“这么基础的东西都不会,你博士怎么考上的?” 每当这时,林浩都会灰溜溜地跑回自己的座位,先是自我检讨一番,然后默默打开B站,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恶补一遍,再换个时间,换个更具体的问题,重新鼓起勇气去问。

     他的脸皮,就在这一次次的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