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关灯
秦念在说什么。

     大明宝钞、宗室制度、低薪养贪、反向朝贡、禁海倭患、太医世袭…… 这些“烂摊子”的弊端,在后世必会尽数显现,后世明帝必然面临更多政务。

     纵是日勤不怠,也难以完成。

     【秦念:于是朱棣设内阁学士当私人顾问,助他处理政务,此时的内阁还没有实权。

    再往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能够代批奏章,由皇帝决定是否生效——丞相改了个名,又被抬了上来。

    】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形成票拟制度。

     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可以审议奏章,将批阅建议写在纸上附在奏章上作为参考。

     皇帝用红笔批示奏章,叫做“批红”。

     也是明宣宗时期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又设置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朱瞻基只亲自批阅一部分奏章,另一部分就让秉笔太监照着票拟誊录到奏章上,而掌印太监负责在审核后盖印。

     【朱元璋:……】 朱元璋废除丞相,确实导致政务繁多。

     若是以往,他会辩称纵然繁多,也不是不能处理。

     但秦念已经说出自己治下的诸多弊端,他就明白自己总揽大权之后,并没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

     而后世的明帝或是政务多到不能独自批阅,又或是不愿日勤不怠,竟是又设“内阁”代丞相之职。

     【朱瞻基:并非丞相之制。

    内阁虽可代批奏章,但是否采纳皆由皇帝决策,且内阁可随时撤换。

    】 有秦念之言作为范本,朱瞻基总算避开天幕的限制,将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最大的不同道于天幕。

     内阁并无实权,怎能算是“丞相”? ……… 刘秀紧盯天幕。

     成帝哀帝之时,效仿周礼改制,分丞相职权入三公,但依旧未能阻止权臣篡位。

     所以刘秀虽然置三公,但天下事皆上尚书,尚书台下设六曹尚书。

     尚书台官员位卑而权重,由皇帝直接指挥。

     刘秀便可借此削弱三公职权。

     这“内阁”与尚书台看起来极为相似。

     最终明朝皇帝却是变得“易溶于水”“耐烧”,显然违背集权的初衷。

     尚书台是否也有相似的弊病? 【秦念:内阁承担丞相的职能,但没有丞相的名义与权力,皇帝可随时任免内阁,也掌握着决定内阁批复是否生效的裁决权,如此看来,似乎是君权得以高度集中。

    】 【朱瞻基:有何隐患?】 看到秦念所言,朱瞻基就知道秦念对内阁制并无误解。

     内阁确实承担丞相的职能,也确实无法像丞相那样威胁皇权。

     既然如此,后世明帝又为何“意外”频发? 【秦念:在明之前,有一朝也不设丞相,同样设置可以随时任免成员的机构来承担丞相实权,同样党争异常激烈,党争时同样不顾国家利益只管党派利益——巧了,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

    】 【朱瞻基:!!!】 朱瞻基大惊。

     此时他才发现自己“完善”的内阁制度与东汉竟是如此相似! 【刘秀:分散丞相之权会致使党争不断?党争又为何会危及君王?】 不必秦念点名,刘秀就已经主动认领。

     一句“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足以令刘秀觉得毛骨悚然。

     他只是想阻止权臣窃权,为何会演变为后世汉帝早逝! ……… 刘彻庆幸于有卫青的劝说,他没有对明朝皇帝的早逝多加嘲讽。

     明帝早逝,刘秀之后的汉帝竟然同样普遍早逝。

     但他没有出言呵斥刘秀。

     刘秀必是因